“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战国末期,楚人李斯向秦王《谏逐客令》的上书,为秦国招贤纳士,蓄兵买马,积累力量,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诚然,知识时代的今天,排斥外才的现象已然鲜见,但是,如何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缺”人才,成了对执政者极大的考验。
“武汉正在迎来新一波的爆发性增长,有能力有胸怀纳入全球人才,建议武汉更加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在4月8日的武汉市招才局成立大会上,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作为武汉“招才顾问”,给武汉招才引智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也契合了武汉人才结构性失衡的现实需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近年来,伴随企业转型升级浪潮的推进,处在“金字塔”尖的核心人才稀缺仍是共性问题。而与此同时,“低端人才”的同质性也越来越大。如何突破“瓶颈”,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需要抓住“高精尖缺”人才这个关键。
精准绘制“招才地图”。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高端人才素质的比拼。当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才国际化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来去自由,可以说,为我们集聚人才创造了条件。人才资源的缺乏,很大原因在于“高精尖缺”人才的空缺。武汉市聘请“招才顾问”“招才大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充分发挥企业领军人物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正是着眼于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如何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和创业创新圣地,还需要在“精准度”上下功夫,紧跟市场,围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实际需求大揽人才,充分释放“高端人才”的吸引效应。
统筹开辟“育才路径”。当前,随着人才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人才资源不断增加,然而,也出现了人才职能“九龙治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项目名目繁多、人才资助“撒胡椒面”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协调作用发挥不到位。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管理的效益低下,也不利于“高精尖缺”人才的成长。只有让政府、社会和市场良性互动起来,才能推动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在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上,武汉市成立“招才局”,旨在使服务人才从“一家忙”到“大家上”、从“一对一”到“组团式”。让“高精尖缺”人才“冒尖”,还必须进一步当好协调者、资源整合者,为“高精尖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创新实施“留才计划”。“高精尖缺”人才能否留下来、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留才地图”是否有特色、有吸引力。武汉市按照“产业导向、以用为本,分层分类、科学精准,公开透明、简便易行”的原则,着力破除对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的体制机制束缚,正是创新政策的体现。让“高精尖缺”人才留得住、干得好,还要在“创新度”上动脑筋,“量身定制”招才服务。比如,瞄准人才与产业合作的“痛点”,优化服务,不遗余力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把脉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弱点”,遵循其成长的基本规律,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举措。只有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诚意,才能更好地让“高精尖缺”人才一展风采。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夏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