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来了群洋高中生 体验中国式教育
2015-10-08 08:03:47 来源:武汉晨报


汉网    记者向洁 通讯员邹永宁 郑敏   不许染发烫发,不许化妆穿高跟鞋,不许把零食带进课堂,不许上网玩手机,男女生之间不许勾肩搭背……在你的学校你的班,是不是有许许多多关于“不许”的校纪班规?然而,在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有这样的一个班,这所有的“不许”于他们都是最近才第一次听说。

为进一步加强武汉市与国际友城在青少年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培养友好交往后备力量,让荆楚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富生命力,应武汉市人民政府之邀,22名来自11个国家12个友好城市的青少年团聚在常青一中,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班”。他们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时用最真实的个体与中国教育“对话”。

    “嗨皮”起来牵手拥抱毫不尴尬

    上课上网打电话,下课美发搽甲油。搁在国内一般学校,此等表现无异于向老师“宣战”,可在“国际班”里真的是司空见惯。

    上午第二节课,马慧卓老师通过PPT跟学生们讲授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和饮料。当讲到红茶和绿茶时,瑞典女孩林婉信手拿出手机,一边翻查着什么一边跟后排的日本男孩大塚交流着,随后向老师示意有问题。原来对茶文化感兴趣的林婉很想知道家乡常喝的black tea(黑茶)跟红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老师没有介绍黑茶。

    “他们很有质疑精神。你介绍一个知识点,他们会追根溯源,或者马上上网去验证。如果觉得有问题,会当堂提出来理论。”马慧卓如是说。

    而在第四节课上,汉语老师孔静雯正引领大家练习口语发音,18岁的英国男孩詹利文突然起身举起手机示意了一下,随后走到教室外接听电话,足足4分钟后返回教室。

    “可以随便接听电话随便进出教室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班主任何丹透露,詹利文并非无视课堂纪律,而是确实正在等待一个重要电话。事实上,詹利文就是传说中的“学霸”,去年已被牛津大学录取。为了来中国学习汉语,他推迟了大学的入学计划。近期,他接到大学的通知要求他参加一项数学测试,他正在努力申请在汉参加测试。

    40分钟的紧张学习过后,“国际班”学生放松的方式也相当有个性。一头金发的林婉随手将原本的披肩发编成了一根发辫,顿时“淑女”变成了“小清新”,德国女孩丽娜悠闲地从书包里掏出一瓶粉色甲油,旁若无人地在手上涂抹。匈牙利男孩马迪亚拿出可乐、薯片边吃边与同伴逗笑着,泰国女孩林美芳则与法国男孩艾力迅速切换到对弈模式,刚刚学会的围棋令他们着迷不已。

    孔静雯老师告诉记者,刚刚组班时,老师们就曾向大家介绍过中国式课堂的礼仪和纪律,比如:发言要举手、上课会喊“起立”等等。不过,这些只是一种交流,不作为硬性要求。令她很感动的是,“国际班”的学生在尊师这方面做得很真诚,课下遇到老师也会主动用中文说“老师你好”。印象最深的就是韩国学生金珉材,每次都是鞠90度躬问好,课前还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当天下午,为欢庆中秋节暨马迪亚、八月里、潘巧三位友城学生的生日,班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派对”。

    在游戏环节,两位学生为一对搭档,以所能想到的任何姿势立于不断对折变小的报纸上,坚持10秒以上者为胜。看到友城学生为了完成这一挑战,男女学生之间又是背又是抱,丝毫不尴尬,一些中国学生只得笑称,“换作在我们班上,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交朋友为什么要不好意思?我来中国才一个月,已经交到很多朋友了,有女生也有男生。”来自韩国清州的女孩梁素荣化着精致的妆容,待人热情大方。她随手点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给记者看,在常青一中学习的这段日子里,她已经加了53个微信好友,他们无所不谈。

    梁素荣告诉记者,大家有很多共同话题。爱美可以说是世界女人的共同兴趣,很多女生会趁午休、课间向她请教如何化妆,她也乐意跟大家分享她的美妆心得。韩国的女孩很爱美,高中生化妆上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她每天上学前会花半个小时化妆。来到中国后,她发现女孩在校园里都是素面朝天的,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女孩不爱美,而是很多学校把化妆视作违反校规。她不太理解,为什么学校和家长会认为爱美和学习是相互矛盾的。

    外国伢想读好大学也蛮拼的

    国际班学生来汉都是“独行侠”

    “都说中国学生勤奋,这些外国学生学起来也是蛮拼的。”对外汉语教师龙泉表示,考虑到22名学生汉语水平高低不一,学校将他们分成两个班进行分层教学。奥地利男孩贝立安此前只学过半年汉语,进行分班测试时,他口语发音较标准,但识字量十分有限,起先被安排至初级班。前几天,贝立安专门找到她,恳求让他进入中级班,本来她还有些犹豫,可一看到贝立安记的笔记她同意了,“笔记是用双语记的,记得一丝不苟,看得出课下下了不少功夫。”

    在国际班里,像贝立安一样刻苦好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德国姑娘莉亚也刚刚从初级班调入中级班,几乎每个课间她都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加练,但凡老师课上教的新词她都用绿色的笔抄写四五遍。莉亚说,她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但汉语真的很难。这次来中国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她必须多花点时间努力多学点。

    “莉亚真的很努力,她记笔记的认真程度令人叹服。”常青一中高一(6)班学生容祯弥是莉亚在武汉的结对好友,私下相处的日子里,她也为莉亚的勤奋动容。每到周末去容祯弥家作客,莉亚都会问个不停,好在爸爸和爷爷都是书法爱好者,这令莉亚如鱼得水。

    莉亚告诉记者,她并没有为了学好汉语而刻意“加码”,她的学习态度一向如此。她现在读10年级,她的职业规划是当医生。在德国申请医学院并不容易,申请人的各科平均分至少达到1.22,为了这个目标她必须很努力。

    谈及匈牙利的教育,16岁的马迪亚表情十分夸张。他说,匈牙利的中学生每天要上的课也不少,从早上8点至下午2点多,一直要上课。一堂课45分钟,课间只休息5-10分钟,一天差不多也有7节课,根本没有午休一说。老师上课一般点到为止,所讲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大家还要花很多时间去自学。

    “除了完成日常的学习,我每天几乎要额外花上近3个小时搞数学。”已经获录牛津大学的詹利文直言,英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小,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也是蛮拼的。

    “这些学生不仅玩起来疯,学起来也很投入,因为他们感兴趣。”孔静雯说,16岁的莉亚很早就定下了学医的目标,所以她会刻苦;18岁的詹利文想在念大学前了解东方文化,所以他来到中国。

    9月11日,一场名为“青春·无国界”的开学典礼在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举行。来自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瑞典、荷兰、匈牙利、奥地利、韩国、日本、泰国等11个国家的22名学生开始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武汉求学计划,他们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班’,22名学生来自11个国家,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短的只学了两三个月,最长的学习汉语近十年。”常青一中英语高级教师、武汉市百优班主任何丹出任该班班主任。学校提前一年进行各项准备,从寝室布置到饮食安排,从课程设计到师资配备等。

    “做好了迎接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但一跟这些孩子接触,他们就给了我充分的信心。”何丹说,这些学生分批来汉,当时正值武汉各高校开学,媒体上关于家长组团护送孩子上大学、高校新生辅导员接包裹自嘲“累成狗”的报道比比皆是。然而,这些不远万里来汉求学的外国学生都是自己来报到,没有亲友护送。当时,学校还安排了相关老师负责接待,帮忙拿行李,但几乎都被礼貌拒绝,他们的独立、自信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随时发问十分较真

    老师双语讲课脑洞大开

    “国际班”的课怎么上?据介绍,在汉期间课程主要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两部分:传统文化主要开设汉语、楚文化、汉绣、书法、武汉民俗风情、中国古典诗词、民乐、民族舞等课程;现代文明则通过“魅力武汉”课程,重点介绍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还将安排部分社会实践课程。

    这些外国学生能适应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吗?9月25日,记者当了一天“国际班”旁听生。

    上午10:45,第三节课开始,武汉外国语学校的龙泉老师主讲汉语口语。考虑到当天下午“国际班”的学生将首次去结对的中国家庭度周末,龙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请学生根据视频内容体会如何去中国家庭作客。

    “碰到长辈该怎么说呢?”龙老师,示意学生可举手回答。“早上好,上午好,中午好,晚上好。”16岁的匈牙利小伙马迪亚并未举手,坐在板凳上如唱歌般开心抢答。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PPT上显示出“我要去北京旅游”的中英文对照句型。马迪亚的问题又来了,他表示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一句话会出现3个动词,为什么不能翻译成“我去旅游在北京”?整整10分钟,龙老师用英语不厌其烦地解释为什么“我要去北京旅游”比“我去旅游在北京”更地道。

    “教这个班的学生,你要随时做好脑洞大开的准备,他们不会按常理出牌。”同为汉语老师的马慧卓笑言,比如:汉语的量词很多,什么情况用“块”,什么情况用“条”,什么情况用“个”,什么情况用“只”,此“只”和彼“枝”以及另一个“支”又有什么不同等问题,不仅令外国学生抓狂,就连她也觉得解释清楚是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

    老师们直言,这批学生可以说个个都是“学霸”。这次来武汉,主要是冲着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而来,学好汉语了解中国是他们共同的兴趣。所以,上课时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就算上课的节奏经常被学生突然的提问打断,他们也不觉得是种顶撞或冒犯,这说明学生在积极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