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包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钟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⑥)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07日 03 版)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呼吁世界各国遵循开放包容的精神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有人将古丝绸之路比作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最耀眼的舞台。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实践,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典范。
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莱斯特·皮尔逊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在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观更应成为各种文明交往的遵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提出,21世纪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未来战争的导火索。破解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更呼唤开放包容对待各种文明,否则文明冲突将成为“自证预言”。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文明本身并不会引发冲突,带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对另一种文明缺乏包容,才是隔阂、纷争、仇怨和动荡冲突的重要根源。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唯有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在合作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能努力消除相互之间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的文明观,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体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如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的精神气质,与时俱进,焕发时代光彩。几十年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测:中国可能“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融合”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长处,“其结果可能为人类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如今,中国更加强调坚持开放包容,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提供了全新起点,为不同文明和平共处找到了全新路径。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交融共存,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源。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