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美联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重申经济向好,支持渐进加息
2. 欧央行公布议息会议纪要,英国发布退欧白皮书
3. 日本:经济景气度持续提升,消费通胀出现改善迹象
1. 国务院:启动2018年大督查
2. 中央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件
3. 商务部:美国征税清单加速升级,中国将被迫反制
4. 住建部: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不搞一刀切
1.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4万亿元,M2同比增长8.0%
2. 美元指数小幅走升,人民币兑美元震荡贬值
3. 资金面临近税期高峰将继续收敛,央行着力呵护长期流动性环境
四、6月数据专题
1. 6月CPI同比上涨1.9%,PPI同比上涨4.7%
2. 6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1.3%,进口同比增长14.1%
3. 6月末外汇储备31121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5亿美元
1.美联储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重申经济向好,支持渐进加息
7月13日,美联储发布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报告认为,2018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处于稳健的扩张状态,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通胀前景处于迈向2%目标的正轨之上。美国经济将持续被利好的消费和商业情绪、家庭财富增加、海外经济体稳健扩张以及宽松的国内金融状况提振。因此,美联储预计进一步渐进式加息是合适的,鉴于薪资增速仍呈“温和”态势,排除了激进加息的必要。
数据方面,美国6月CPI同比上涨2.9%,高于5月的2.8%,核心CPI同比上涨2.3%。6月PPI同比增长3.4%,高于预期和前值3.1%,核心PPI同比2.8%,预期2.6%,前值2.4%。美国5月贸易赤字431亿美元,好于预期赤字437亿美元,前值由-462亿美元修正为-461亿美元。
点评:
此次货币政策报告是自2月初鲍威尔执掌美联储以来第二次向议员提交报告。这份长达63页的报告与美联储6月政策会议上描述的前景基本一致,即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需要加息,但通胀压力相对温和意味着可以保持渐进加息。此外,报告中提到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认为“虽然没有大量压力,但不确定性是金融市场关注的问题”。
近期美国经济表现稳健。6月CPI涨势继续加快,PPI同比涨幅也创六年半新高,这表明短期内美国通胀压力或将持续抬升,支持美联储加快加息。多位美联储官员已表态支持加息,但对加息次数意见并不一致。如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认为美国经济可以应对下半年再加息两次;费城联储主席哈克则支持加息一次,但他对加息两次持开放态度。美联储利率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9月加息25bp的概率升至82%。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美债收益率曲线创11年以来最平,2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息差跌至24bp,再次刷新11年来最低。收益率曲线趋平往往是经济疲软的警示,而收益率曲线倒挂则预示经济衰退的到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联储再加息一次即有可能导致长短期收益率曲线发生倒挂,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过快或将致使美国经济面临下滑挑战。(任亮)
2.欧央行公布议息会议纪要,英国发布退欧白皮书
7月12日,欧洲央行公布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直至达成通胀目标,并表示由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将根据经济数据对结束QE的时间保持谨慎。
同日,英国政府发布退欧白皮书。根据白皮书提议,英国和欧盟将就货物自由贸易达成一个“共同规则”,并于欧盟就“便利海关安排”达成协议,以避免在爱尔兰造成“硬边界”。在服务贸易方面,白皮书则称,英国将寻求“自由规划自己的道路”,与欧盟在服务贸易方面维持相对现状更为宽松关系,这意味着,脱欧后英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将无法轻易进入欧盟市场。此外,退欧后英国政府将结束人员自由流动,以及欧洲法院对英国的直接司法管辖权。
点评:
欧央行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较6月议息会议声明和行长德拉吉讲话更偏鸽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购债方面,欧央行强调结束净资产购买遵循的是以往政策变化的可预测路径,而鉴于市场不确定性仍存,根据经济数据来决定退出QE时间将是审慎之举;利率方面,纪要指出保持利率指引的开放性特征非常重要,将现有利率至少保持至2019年夏季将有助于在精确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了平衡。这一措辞再次印证了欧央行不急于加息。
此外,尽管纪要显示欧央行委员会在6月议息会议上一致支持货币政策决定和前瞻指引,但最新报道指出,委员会对2019年首次加息的时点仍存有分歧,部分委员认为2019年秋天才会加息,其他一些委员则预计最早加息时间可能为2019年7月。考虑到德拉吉任期将于2019年10月结束,而当前油价上行不断推升欧元区通胀,预计欧央行明年10月前加息概率较大。
英国政府上周发布了退欧白皮书,详细阐述了脱欧后英国和欧盟间如何进行贸易和合作,但这一方案引起了英国“硬脱欧”派和欧盟方面的不满。前者认为,该方案将使英国经济与政治活动受到欧盟的部分控制;后者则认为该方案允许英国继续享受与欧盟的贸易便利,但并未承担足够的欧盟责任。此前英国外长和负责退欧事务的官员已接连辞职,而目前距离英国退欧截止时间仅剩9个月,能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冗长且复杂的谈判将极具挑战,英国最终“无协议”退欧的风险正在上升。(张雨陶)
3.日本:经济景气度持续提升,消费通胀出现改善迹象
上周日本银行公布的6月份“生活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在经济景气度方面,被调查者多数认为与上一年相比有所改善,达到2014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在物价方面,认为一年后会上升的人占77.4%,为近2年以来的较高数值。在居民收入方面,被调查者回答与一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的人占了14.2%,这是该调查自2006年6月开展以来比例最高的一次;回答一年后薪资还会增加的人占10.0%,较3月份调查时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家庭支出方面,被调查者回答“增加了”和“在增加”的比例也有所扩大。
上周日本内阁府还公布了6月经济观察家指数,现况指数由5月的47.7上升至48.2,前景指数由5月的50.7上升至50.9,均出现向好迹象。
点评:
日本银行上周公布的7月份地域经济报告对全国9个地区都维持了经济景气的判断,这是2015年10月以来首次。日本内阁府上周公布的6月经济观察家指数也已企稳向好。
下半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温和扩张。一方面,资本支出持续增加、劳动者收入不断上涨和政府对外战略的调整,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利支撑;另一方面,从“生活感受调查”的结果来看,家庭消费支出有所增加,通缩心态逐步改变。
6月份,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日本核心CPI同比增速有望略高于5月份,但离央行2%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强有力的宽松政策仍会持续。黑田东彦明确表示,目前不需要重新考虑货币政策,但需要关注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需关注近期日本遭受的暴雨灾害。截至上周五,暴雨已造成203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10亿9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亿5697万元)。灾害将会对当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造成不利冲击。(孙莹)
1.国务院:启动2018年大督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部署开展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
通知明确,这次大督查重点督查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扩大内需、推进高水平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内容。此外,还对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以及整治“四风”,特别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情况进行督查。
按照通知要求,7月初至8月初,各地区、各部门对照督查重点内容开展为期1个月的全面自查。从8月下旬开始,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按照先地方后部门的顺序,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开展实地督查。根据督查结果,相应开展督查问责、督查激励工作。
点评:
近日国务院启动2018年大督查。今年的督查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覆盖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0个国务院部门、单位,以切实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取得实效。
此次大督查延续了以往先全面自查后实地督查的方式,主要聚焦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落实情况;二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包括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的落实情况;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包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减税降费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四是持续扩大内需,包括优化体制机制、改善流通环境、发掘新增长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医教文体等服务供给等的落实情况;五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的落实情况;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促进就业、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的落实情况。
受内外部不利因素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消费下滑、信用违约频发、金融市场低迷等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通过大督查,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对全年经济保持合理增速起到关键性作用。后续我国改革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孙莹)
2.中央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件
今年以来,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强监管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压态势。但是,地方隐性债务形式多、增速快,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关注焦点。一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规举债,近期,棚改贷款也给地方隐性债务带来隐忧。当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受到多方关注,关于要界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口径的呼声不断。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督促地方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各项规范管理政策要求,防止地方政府把它异化为变相举债的渠道。
据媒体报道,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文件,其中包含了对隐性债务认定、摸底、化解等内容。下一步,中央相关部委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望出台统一口径和标准,也必将推出一系列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对症之药,以免债务风险失控。
点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埋下了伏笔。从2012年始,受周期性、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放缓。地方政府为了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开始通过融资平台,以举债模式刺激经济增长,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更加凸显。
2014年国务院修改《预算法》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开始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2015年1月修改后的《预算法》正式实施,按照新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只能采取发行债券方式依法适度举债。而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擦边球”方式的违法违规举债,都未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017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这是中央层面上首次公开提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关注。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不断加码。一方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方面密集发文,明晰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之间的界限,通过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政府债务增量,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中央在推动各省市开展政府性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的摸底清查,同时提防并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引发连环违约现象。
目前,中央正在加紧制定地方隐性债务的界定标准,对于隐性债务的认定应实质重于形式,关键在于卡住“还”这一环节,通过穿透到底来看还款资金是否直接或间接利用财政资金。一旦标准界定清楚,应尽快着手摸清地方政府真实债务情况,从整顿地方融资平台乱象入手,分门别类、条块厘清,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切实化解债务风险。(应习文)
3.商务部:美国征税清单加速升级,中国将被迫反制
7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对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商品清单,中美贸易战加速升级。
7月1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此表示,美方以加速升级的方式公布征税清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我们对此表示严正抗议。美方的行为正在伤害中国,伤害全世界,也正在伤害其自身,这种失去理性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中方对美方的行为感到震惊,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与此同时,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反对贸易霸凌主义。与此同时,我们将立即就美方的单边主义行为向世界贸易组织追加起诉。
点评:
在第一轮互相对来自对方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的措施尚未完全落地的情况下,美方再次宣布对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清单,贸易战加速升级。
从美方表态上看,中国针锋相对的对等征税反击措施是美国做出升级征税金额的直接原因。鉴于11月美国国会将进行中期选举,不排除特朗普希望升级贸易战迫使中国就范,从而赢得选举利益的考量。但从征税产品清单来看,实现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仍是特朗普政府的根本目标。
根据现有程序,美方征税清单将在8月20日-23日举行听证会,8月30日是提交反驳意见的截止日期,关税措施可能在该日期后生效。2000亿美元清单真正落地之前,各方还有一定的博弈和斡旋余地。比照之前惯例,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落地后,可能开启豁免申请程序,冲击有望减弱。
从中美双方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看,从最坏情景考虑,即使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均加征关税的情境下,考虑到中方的制裁措施和反馈效应,征税措施对两国经济增速的影响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
按照美国统计口径,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已经超越中国自美国进口总额,中国简单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已经无法对等制裁。针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除适当的反击外,中国必须内外兼修,在与美国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联合第三方维护自由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更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改善国内有效供给和需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伊楠)
4.住建部: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不搞一刀切
住房城乡建设部7月12日表示,各地要按照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的要求,指导督促各地扎实推进棚改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各地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围和标准。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评估论证财政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不盲目举债铺摊子,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标准和范围,重点攻坚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
此外,住建部还表示,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应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商品住房库存量较大的地方,可以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点评:
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1800万套的棚改三年计划以来,棚户区改造进入加速推进期,对我国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带动投资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实物安置周期长、过渡费用高等问题,高层在2015-2017年间明确鼓励棚改货币化安置,要求提高货币安置化比例,并通过加大国开行抵押补充贷款(PSL)投放、创新相关债券及金融工具等大力支持棚改货币化安置,此类安置比例逐渐抬升。
近年来,棚改货币化安置在提高居民住房购买能力和居住水平,以及促进房地产去库存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助推三四线城市房价和地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这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PSL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居民快速加杠杆,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
出于对房地产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考量,去年以来住建部等部委已开始要求部分库存较低的地区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今年以来控制力度进一步加码。近期国开行已上收棚改项目审批权限,预计PSL投放节奏将放缓。
此次住建部明确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有针对性地调整棚改安置政策,意味着今后棚改货币化安置将明显减速,未来棚改将迎来全新局面,因地制宜的思路更加明显。不同省份的棚改目标和货币化比例将出现分化,“库存合理化”将成为新的住房供给调控目标。各地将根据自身商品房库存量实际状况推进棚改,对于库存量仍然较大的地区,棚改货币化安置仍将稳步推进;对于库存已显著下降的地区,将会更多采取实物安置措施。(袁雅珵)
1.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4万亿元,M2同比增长8.0%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6万亿元,同比增长3.9%。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056亿元。
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03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7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2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86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334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同比多增554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25亿元,同比多减59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008亿元,同比多减1.4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863亿元,同比多减1.5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17亿元,同比多减838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2万亿元,同比多1.3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511亿元,同比少1799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5902亿元。
点评:
信贷方面,6月新增信贷1.84万亿,超过市场预期。从支撑因素来看,随着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倾斜以及资管新规落地,企业融资需求更加倚重银行贷款,新增企业短期贷款接近2600亿元,环比增加超3000亿元,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进入稳定增长周期,连续4个月保持超4000亿元规模。个人贷款方面,二季度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销售升温,6月新增个人中长期贷款环比增长近700亿元至4634亿元,为今年内仅次于1月的高点;基于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政策导向,同时结合6月电商大促活动,6月个人短期贷款保持稳健增长。此外,6月票据融资环比翻番、非银贷款环比增加1500亿元均对信贷形成强力拉动。整体来看,央行窗口指导叠加季节性因素是6月信贷超预期增加的根本原因。
社融方面,表外融资增量继续负增长对社融增量形成拖累,尤其是信托贷款负增长超1600亿元,委托贷款负增长近3700亿元,均创历史记录。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债券市场风险频发的背景下,6月企业债券融资逆势增加,环比增幅超1700亿元。此外,6月股票融资环比大幅下滑至257亿元,为2015年11月以来的最低值,原因在于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股权质押风险和信用风险上升导致股市走势低迷。
M2方面,虽然6月M2增速8.0%创历史最低记录,但主要源于高基数效应。从存款来看,6月居民及企业存款增长均在万亿元左右,财政拨付近70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平稳态势。受资管新规及金融严监管影响,今年以来银行表外货币派生渠道受阻,但降准将会提高货币乘数,预计今年全年M2增速将略超8%。
整体来看,在货币政策及监管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社融呈现出“减表外、增表内”趋势,表内信贷投放则是“增短期、稳长期”,商业银行正力图在货币政策导向与风险偏好降低间维持平衡。由于强监管带来的信用环境收紧将加剧经济下行压力,预计央行下半年将继续通过货币政策边际放松予以对冲,以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任亮)
2.美元指数小幅走升,人民币兑美元震荡贬值
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由6.6336下调至6.6727,累计下调391bp。
上周在岸即期汇率由6.6480降至6.6905,累计贬值425bp。离岸市场即期汇率由6.6622降至6.7118,累计贬值496bp。
一篮子货币方面,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均出现下降。根据外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18年6月29日至7月6日期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5.66降至95.07;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9.00降至98.42;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5.89降至95.21。
点评: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宽幅波动态势,跟随美元指数双向波动的特征显著。7月以来,美元指数高位窄幅震荡,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形势向好也令美联储今年再加息两次的预期升温。此外,欧洲危机再现、贸易摩擦增多、退出伊朗核协议使得全球风险上升等因素也间接提振了美元。短期来看,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海外风险事件不断增多,美元指数仍存在一定上行空间。但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以及欧元区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将可能对美元指数持续上行构成压力。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贬值,引发对汇率前景担忧。7月初央行领导表态维稳市场信心后,汇率有所趋稳,但汇率贬值压力仍然明显,离岸人民币汇率仍持续大幅低于在岸汇率。
展望未来,在美元升值与中美利差收窄的双重作用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仍面临一定调整压力,但从目前资金流动对利差弹性下降、外贸企业结售汇意愿稳定等角度来看,资本并未出现大幅流出压力,因而人民币不会发生失控式贬值。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长期持续贬值的基础并不存在,中国经济基本面韧性较强,同时央行具备调节汇率的充足政策工具,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理性区间内弹性波动。(任亮)
3.资金面临近税期高峰将继续收敛,央行着力呵护长期流动性环境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各层次货币市场利率上行明显;债券市场收益率继续小幅下行。
资金投放量方面,上周央行开展了300亿元逆回购,逆回购到期1200亿元,通过逆回购操作净回笼资金900亿元。此外,央行于7月13日开展1885亿元一年期MLF,等量对冲当日到期量。
货币市场方面,各期限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明显上行,R001上行53bp至2.48%,R007上行18bp至2.71%,R014上行32bp至3.03%,R021上行39bp至3.94%,R1M上行48bp至3.52%。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明显上行,其中DR001上行56bp至2.44%,DR007上行20bp至2.65%,DR014上行36bp至2.81%,DR021上行50bp至3.04%,DR1M上行17bp至3.10%。各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涨跌不一,其中Shibor001上行51bp至2.48%,Shibor007上行10bp至2.69%,Shibor014下行15bp至3.03%,Shibor1M下行24bp至3.21%,Shibor3M下行13bp至3.61%。
利率债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4bp至3.49%,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下行6bp至4.11%。信用债方面,10年期3A+级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下行13bp至4.74%,10年期3A级铁道债收益率下行14bp至4.73%,10年期3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13bp至4.86%,10年期3A级城投债收益率下行13bp至5.07%。
点评:
鉴于近期资金面格外宽松,R001一度达到1.95%的低点,DR001一度跌至1.88%,均为2016年以来的低位,央行连续3周实施公开市场净回笼,同时等量续作MLF,以维持资金面平稳运行,避免流动性过度宽松。持续净回笼加上税期高峰临近导致上周各层次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行,但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资金面保持稳中偏松格局。
本周将有400亿元逆回购与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由于7月16日是各税种月内纳税申报截止日期,税期扰动将达最大,同时本周地方债发行仍处高位,资金面料将继续收敛,预计央行将重回净投放以应对税期高峰,维持资金面合理充裕。央行已公布将于7月17日开展1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超过7月20日到期量800亿元,也有利于应对缴税缴准叠加扰动,弥补资金需求。再考虑到月初降准落地,预计7月税期流动性应无大碍。
从近期货币政策具体操作来看,央行更注重维护中长期流动性环境稳定,一方面,7月降准落地释放大量长期流动性;另一方面,在4月降准置换大量MLF资金以来,央行仍继续通过超额或等额续作MLF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原因一是期望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在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占款不确定性提高的背景下呵护长期流动性平稳;三是为进一步去杠杆营造适度货币金融环境。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重点引导流动性优先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袁雅珵)
四、6月数据专题
1.6月CPI同比上涨1.9%,PPI同比上涨4.7%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了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6月份CPI同比上涨1.9%,环比下降0.1%。同比增速中,城市同比上涨1.8%,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0.3%,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价格上涨2.4%。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0%。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7%,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0.4%。1-上半年,PPI同比上涨3.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
点评:
6月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9%,符合市场预期。从分项看,食品价格依然是CPI环比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鲜果鲜菜受气候良好大量上市影响价格环比下跌,但猪肉价格连降3个月后小幅反弹,已逐步企稳,预计未来食品价格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
非食品方面,药品价格上涨推动医疗价格环比上涨0.2%,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近来药品价格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比上涨5%,一直是近年来CPI八大类品种中涨幅最大的,后续相关平抑药价政策出台对CPI的影响值得关注。其它非食品中,交通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主要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衣着价格季节性环比下降0.2%;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均环比上涨0.2%。上半年整体CPI同比上涨2.0%,较去年加快0.4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通胀压力仍将保持温和水平。
6月P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4.7%,较5月上升0.3个百分点,略高于市场预期。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能源类价格涨幅领先,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涨幅据次,目前价格上涨压力仍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上半年整体PPI同比上涨3.9%,较去年全年下降2.4个百分点,但整体看高于年初预期。
6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1.9%,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1%,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结合CPI、核心CPI、PPI三者来看,当前通胀压力集中在上游,但预计下半年PPI将出现冲高回落,与CPI差距呈缩小态势,整体通胀压力温和,暂不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产生掣肘。(应习文)
2.6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1.3%,进口同比增长14.1%
中国6月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同比增长12.5%,低于上月的18.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3%,预期9.5%,前值12.6%;进口同比增长14.1%,预期21.3%,前值26%;贸易顺差416.1亿美元,预期277.2亿美元,前值249.2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以美元计价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2.8%,高于上年同期的7.7%;进口同比增长19.9%,高于上年同期的18.8%;贸易顺差1396.5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1775.4亿。
点评:
6月出口增速好于预期,但略低于上月。由于今年6月工作日同比去年少两个,经季调后的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0.3%回升至12.4%,环比增速由-2.7%回升至5.7%,显示出口动力仍在。支撑出口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景气度仍处于高位,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为53.0%,比上月略低0.1个百分点,美欧日的制造业PMI都在53%以上的水平;二是5、6月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对出口产生了推动作用;三是6月是中美贸易摩擦落地前的最后窗口前,企业仍有加速出口的动力。
6月进口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但经季调后的同比增速由上月的20.9%回升至23.5%,环比增速由上月的0.1%回升至1.0%,显示内需并不弱。值得注意的是,6月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大幅低于从新兴经济体的进口,主要原因应同我国将于7月1日大幅降低关税特别是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关税有关。6月汽车进口额仅为19.7亿美元,较上月的44.7亿大幅收窄,是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整个上半年来看,出口同比增长12.8%,进口同比增长19.9%,均好于上年同期,但贸易顺差大幅低于上年同期,预计二季度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仍然是负值。
展望下半年,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当前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对全球贸易的稳定发展带来挑战。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多元化及贸易便利化继续取得积极进展。预计全年我国外贸稳中向好的势头能够得到巩固,质量和效益将有所提高。(王静文)
3.6月末外汇储备31121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5亿美元
2018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1121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15亿美元,升幅为0.05%。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6月,我国外汇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国际收支基本实现自主平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美元指数微涨0.5%,主要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下跌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全球经济复苏出现分化,贸易摩擦震荡升级,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我国稳健的基本面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跨境资金流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未来,我国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稳定增长,为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全球流动性有所收紧的背景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望在波动中保持稳定。
点评:
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31121亿美元,较上月小幅增加15亿美元,结束了连续两个月下跌的势头。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仍然小幅增加,表明市场情绪较为平稳,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基本稳定。
汇率因素方面,6月美元指数上涨0.6%,升值幅度较上月大幅回落,主要货币兑美元贬值,其中欧元、英镑、日元分别兑美元贬值0.1%、0.6%、1.7%,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计价后形成估值损失。
利率因素方面,6月美国、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微幅上升,欧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总体来看使得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增加。
结售汇方面,尽管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3.5%,但5月银行结售汇顺差继续扩大至194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更是达到225亿美元,均创下2014年4月以来的最大顺差,对外汇储备规模形成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一方面,近期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不利于出口创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加大;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会带动出口增长,国内经济韧性逐渐增强决定了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可能。在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将更趋合理均衡,外汇储备规模会有双向变化,但总体保持稳定。(孙莹)
民生银行研究院《每周要闻分析》团队
minshengyinhang
伊 楠 yinan@cmbc.com.cn
联系人|袁雅珵(微信:3490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