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基金助武汉非遗走向全球
2016-05-18 08:02:00 来源:长江日报


 
 
在汉阳区江欣苑社区举行的多人齐绣汉绣活动,场面壮观   记者李葳 摄
 
 

汉网    (见习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贾梦 张昊)缺点子缺资金缺人才,这是许多非遗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突破创新,是非遗发展中遇到的一大瓶颈。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深圳)文博会现场获悉,全球首支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式基金——“中国非遗基金”将于6月11日“文化遗产日”面向全球公开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该基金的发行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推广、全球化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或将一定程度上解决“非遗问题”。

一批非遗亟待传承发扬

叶画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绿色艺术、环保书画”。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就叶画的发展,采访了湖北叶画非遗大师刘义桥。刘义桥说,创作叶画和在普通的纸和油画布上作画不一样,它需要独特的技法,训练辛苦枯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有的学生刚起步,又因生活、经济等各类原因半途而废,“从目前来看,叶画的传承很成问题。”

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武汉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松柏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许多的剪纸艺术家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坚持。他举例,家住青山区的工艺美术大师胡萍前几年曾自掏腰包,租门店当工作室,后来因为租金上涨,胡萍不得不搬离工作室,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剪纸艺术。

面向全球募集10亿非遗基金

中国非遗基金将于6月11日“文化遗产日”面向全球公开发行。

据介绍,中国非遗基金是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发行,委托香港标准盛丰金融集团作为基金管理人,首期募集资金10亿元,预期最终将达30亿元。

武汉企业为何会发行中国非遗基金?针对这一问题,武旅投负责人表示:规范非遗生产性保护,弘扬非遗全球化价值,是企业响应“一带一路”战略,让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他还透露,该基金主要投资于中国优质非遗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不仅将在武汉建设非遗小镇,而且会在全球范围布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体验馆。

据悉,中国非遗基金不同于通常的私募基金,该基金以香港为依托,面向全球公开发行,除了让中国非遗对接国际资本,还将把中国非遗的影响力带到世界各地。

200名专家梳理长江流域“非遗”资源

由200余位非遗专家耗时3年完成的《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将于明年面世。据悉,这部鸿篇巨制是中华首部,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关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文化丛书。

记者了解到,该丛书由武旅投旗下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约2500万字,2万余张图片,地域涵盖我国长江流域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该书内容包括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音乐歌舞、戏剧曲艺、竞技赛巧、美术雕刻、陶瓷漆器、医药保健、民俗节庆8个方面。

武汉非遗走向国际前景广阔

中国非遗基金发行新闻通气会上,同时举行了“非遗国际化”高峰论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权威机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就中国非遗国际化建言献策。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王维提出“中国的奢侈品将从非遗里产生”的观点,他介绍,世界各国旅游商品有5000亿元的市场,不少创意来自当地非遗项目。对此,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陈平表示赞同。她身上披了一件丝巾,售价达3000元人民币,其创意来源京剧的青衣。她认为:非遗产品特色各异,但一定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能走向国际。

谈起武汉非遗在全国非遗文化品牌的地位,武旅投旗下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慈祥介绍,武汉非遗走在全国前列,公司已成功打造四届非遗大展,未来每隔两年还将继续举办长江流域非遗大展。同时推出全国首家非遗综合性平台“长江非遗网”,已突破地域限制,实现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全国销售。公司目前已与长江流域20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出100余类1000多种非遗产品推向市场。其中“汉绣”等已在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进行过展览,受到各国民众的高度认可。左慈祥认为,中国非遗基金的发行将推动更多具有武汉特色的非遗产品走向国际。

    (王东方 贾梦 张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