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艾特米克超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解明:
“城市合伙人计划”让创新更专业
我是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博士,去年底,我从美国回汉,全身心投入创业,创业方向在于柔性电池产业化。我认为,武汉提出的“城市合伙人”计划将吸引创投机构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科技型初创企业都需要资本的助力,不光是钱的投入,更希望得到专业的合作和服务。目前,和我接触较多的风投机构,只有一家是本土的,其余全是来自外地,如深圳等地。从专业水平上来看,外地的创投机构也显现出较大的优势。
我回国之初,曾在深圳、宁波、杭州参加过多项创业大赛,吸引了不少风投的关注,追着来到武汉洽谈。这些大赛的专业性也非常强,比如就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相应吸引的风投机构,也是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的好处是,可以让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更高效,产生“1+1>2”的效果。
“城市合伙人计划”,有望吸引更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入驻武汉,也能推动本土投资机构的发展。这也将提升武汉企业创新的专业度。(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乐行天下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伟:
武汉应在创新环境和氛围上投资
第一次听到“城市合伙人计划”,感到非常新鲜和振奋。
武汉需要这样的表达。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到哪都只要6小时,拥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尚未成为一座伟大的创新城市,让不少人为之扼腕。深圳到哪去交通并不方便,但在这个创新地理颠覆了区位地理的时代,深圳成功了,武汉需要更加努力。论潜力,武汉应该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城市。
为营造一个极佳的创业创新环境,武汉拿出了巨大的诚意和资金广撒英雄帖。然而我认为,建立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生态和群体交流的平台,才是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武汉或许应大手笔在环境和氛围上投资,而不把资金放到某个人或某个项目上。
城市创新的一部分内在动因,是一大群有想法的人认为这儿适合创业、去思考一些新的东西。比如随时能找到人请教自己遇到的问题、能遇到合适的创业伙伴、碰到令自己眼前一亮的技术……武汉缺少的是这些东西,而这些并非3-5年能够完全实现。资金并非主导创业创新氛围最主要的东西,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我知道的一家企业准备做活动,担心到场的粉丝数不多,因此给每位到场的人100元作为酬劳,活动效果很好;第二次活动时,企业只准备给每人50元,结果来的人只有上次一半;第三次活动企业决定只吸引铁杆粉丝,因此并没有准备劳务费,活动现场人数稀少。这个例子也许过于教科书,但说明因追逐落户费而选择落户武汉,也会因为其他城市更高的价格而离开武汉。真正优秀的创业创新者,更关注如何获得让自己长久生存下去的资源和思想的提升。武汉需要为他们准备好这些,用充沛的科教资源建设中国最佳的创业创新环境。(长江日报记者张隽玮)
武汉盛世鸿鹄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科:
政府愿当“合伙人” 我们梦想更坚定
“城市合伙人计划”,是一大创举,它充分体现了武汉市全力支持创新、创意、创造型企业在汉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对我们这样有一定梦想,并且在某些方面确实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和帮助的企业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
因为看好武汉的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我们鸿鹄文化希望扎根武汉,打造一个以“发掘楚人才、弘扬楚文化、推广楚品牌”为主旨的“文化+互联网+……”的“楚集”平台。但我们的这个梦想有点大,仅靠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这几年在发掘和推广楚才、楚地、楚物、楚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凡是能得到政府支持和参与的文化项目,推进起来就很快影响也很大,反之就很艰难。因为作为一个企业,我们的公信力和号召力肯定无法跟政府相提并论,而传承文化和树立诚信,必须由政府来主导。
市领导提出“要把武汉打造成梦想家成就梦想的乐园,大力培育引进集聚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作为‘城市合伙人’,结成‘奋斗共同体’……”作为一个希望弘扬楚文化的梦想者,一个在创业路上打拼的追梦人,“城市合伙人”计划着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将更加积极进取,力争为复兴大武汉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网友热议>>>
“城市合伙人”让武汉每天不一样
@杨刘邦:城市合伙人计划说明你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背景,可以没有人脉,只要你有创业的追求和梦想,有创新的才华和斗志,就会有大量的资本、伙伴、市场来追随你。
@liwenhappy12345:作为顶层创业创新计划,感觉能让人大展宏图,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洪都拉斯:非常期待武汉的合伙人计划真正落实。真这样,那武汉真是每天不一样。
@风雨刀客:武汉有上百所大学,有上百万大学生,有大量的科研机构,有发达的商业文化,因此,武汉有条件成为、而且应该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领跑城市。
@zoostar:合伙人计划让人有了回武汉发展的信心。武汉不仅要当创业者的摇篮,还要留得住人。政府给的钱不在量大,重在诚意。创业者更希望有好的氛围可以成长,不为办事中心的长龙、堵塞的交通、找不到留不住的伙伴而烦恼。
@毛志斌:人才一直是大武汉之殇。阮书记提到,希望在汉高校院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在资金、住房、落户、社保、股权激励等方面都有扶持政策。所以我常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还要用好用足政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