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楚天都市报 肖杨
电影《私人订制》有桥段说贫困县帽子不能摘,摘了没钱。不过河南正研究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考核内容将从GDP转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并对提前脱贫的县通报表彰,再继续享受两年专项扶贫政策。(1月14日央视)
网上早流传一个段子:话说甲县和乙县争取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名额,最后甲县失败了,记者采访甲县县长问为什么会失败,县长含泪回答,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
虽然段子是揶揄的,却也入木三分描绘了各地争一顶贫困帽子的激烈与热望。国家级贫困县是有指标的,所以要争,尤其是国家对扶贫力度之大,足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面貌。
争取政策支持没错,但越来越异化的“贫困县光荣症”,却与扶贫初衷背道而驰。一些地方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不思进取、一门心思等靠要;甚至为了一顶贫困帽子,绞尽脑汁弄虚作假,跑贫困、要贫困,把“吃贫困”视作占便宜;戴上贫困帽后,想方设法的是不丢掉这顶帽子,扶贫资金层层划拨却被雁过拔毛,不是被挪作它用,就是用来大搞形象工程,当地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帮扶。
贫困县不贫困、贫困县穷折腾、甚至越穷越奢华等种种乱象,固然与“贫困帽”缺乏监督与退出机制有关,更关键的,是畸形的政绩观助长了越穷越光荣的神逻辑。把争帽子当光荣当政绩,却不脸红奋进摘帽子;看中的是贫困资格带来的财权物权,却不思考如何改进民生、自力更生。
有限的扶贫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河南探索贫困县考核激励机制,无疑是对乱象的一种纠正,提出的“摘不掉贫困帽,就摘乌纱帽”更有利于引导贫困地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贫困县的帽子是优惠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做得好有奖励,效果差的要问责,唯有如此,扶贫攻坚才会成为真正努力的方向,越穷越光荣的畸形思维才能彻底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