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区长余世平出席2012年第五场电视问政时的表情。
武汉交管局长李顺年,回答记者提问时,不停抹汗。本版图片 CFP 资料
原标题:对话武汉市纪委书记:电视问政三年,有官员开始变“油”了
早报记者 黄芳 发自武汉
2013年12月29日晚,2013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最后一场结束。当地媒体发现,这档以“主持人犀利提问”闻名的节目,似乎主持人问的越来越“温”,问的越来越少。
话筒更多被送到观众席。最后一场中,网络名人“白水”提问三位区长,现场观众至少发问12次,相比于“怎么样”,他们更多提问的是“为什么”和“怎么解决”。
从2011年11月举办第一届起,这已经是武汉电视问政的第三个年头,节目的频率也从“一年一期”变成了“一年两期”,先后有6名市委常委上台接受问政,参加的副局级以上官员达百余人次。
在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看来,“犀利不再成为第一追求,而是更加富于理性建设性。”这无疑是电视问政三年来最大的变化。
这亦是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期待。“电视问政,关键是为了解决问题、兑现承诺。”
2011年11月启幕的电视问政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力推,市长唐良智支持,由武汉市治庸问责办主办,武汉电视台承办。相关官员接受市民、专家和主持人的质询,并全程电视直播。
阮成发冀望通过这种形式“唤醒官员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并成为推进工作的平台。为此他将节目定性为“犀利、不作秀、不回避问题、不遮遮掩掩”。
这档以“犀利”闻名的电视节目至今已连续举行到第三年,获得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
有的部门被曝光后,连夜开会整改;有的被投诉后,地方主要领导当晚带队清查……据报道,2012年,武汉市对全市1000家企业问卷调查、对230家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电话回访,83%的企业认为项目审批流程方便快捷了,96%的受访者表示满意。
受到诸多肯定之余也有人提出质疑,这个节目是否“尺度设限”?是否“只问不责”?是否“只是一场秀”,能否“解决真问题”?由地方长官主推的电视节目能走多远?
武汉市纪委书记、市治庸问责办主任车延高近日就上述问题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
干部队伍普遍“亚健康”
东方早报:当时办这个节目的背景是什么?
车延高:主要背景就是我们干部作风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整个事业发展,影响我们和群众和企业各方面的关系。比如说“庸懒散奢”有各种表现方式,当时媒体也做过调查,领导在历次讲话中对这些问题也做了列举: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手中权力给自己谋取利益等;说到底就是普遍存在“亚健康问题”,而且这跟腐败不同,他不是存在极个别人身上,而是在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法不责众,小题大做”、“我在公务员队伍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东方早报:那有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决定不得不改了?
车延高:那就是直接地反映到我们很多投资项目上,企业很强烈地反映,有的事情拖几年办不了,(类似的例子)可以列出很多。说到底,它反映的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好),有的企业当时都列出来了,制了表,办事情要经过哪些环节,这是最主要的动力。
东方早报:怎么会想到用电视问政这种形式?
车延高:当时提了一个观点叫做“问题导向”,就是根据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来推进治庸问责,因此,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网上通过人大政协代表、媒体、志愿者,向全市人民征集问题,再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确定十个较突出的问题,送到常委会确定下来。
十个问题确定后就面向社会公开承诺,承诺后要践行,要给老百姓交代,这个环节群众的满意度不知道,只是行政部门对自己做的一个主观评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们想到了电视问政,打造一个群众参与、监督、评说的平台,这个平台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电视这样直接(的形式)接受群众的拷问,我们称为“年终考”。最初是一年一次(年终考),但年终考的问题是,不管好坏一年一次就是这样的结局,第二年就搞别的去了,所以第二年我们提出期中考和期末考。期中考就是立足于提出问题,期末考是必须交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出丑是处理能力不足”
东方早报:被邀请的官员愿意走上问政台吗?
车延高:肯定都不愿意上。实事求是地说,包括我也不一定愿意上。这个你看第一场是我上的,我上过两场了,第一年的第一场就是我上的,为什么我们干部怕上呢?毕竟是电视直播,如果工作做不好,老百姓直接拷问,总还是面子上过不去。肯定不愿意上,如果经验不足,再出现什么情况问题都是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电视问政起的几个重要作用,一个就是成为了推进工作的平台,第二个是成为历练干部能力的平台;如果你作为一个干部能力不具备,在电视问政的平台上你会露怯,别人老出彩,你出丑;之所以出丑是你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东方早报:有观点认为,武汉电视问政成功很大程度是缘于武汉市委书记、市长的强力推动?
车延高:对,他们把这个节目当作工作的平台,通过这个治庸问责推进作风转变,养成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化的环境条件。
东方早报:提问的群众代表会不会有顾虑:被问的都是领导,有些问题也不敢问?
车延高:这点不存在,老百姓他该问的还得问。只是说老百姓的表达可能欠缺些,但该问的他都会问的。你看(问政中)很多话都是很尖锐的,所以我们希望这个是恢复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这样一个平台。
东方早报:群众、主持人敢发问是不是因为市委书记、市长一直在打气?
车延高:是的,别的地方可能在千方百计地捂问题,但武汉市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是真的把这个当作推进工作的平台在做。你看他们说的:不要怕这个问题把领导干部问到尴尬就不问了,你尴尬才能增加动力和压力,才能在下一步工作中增加整改的力度。如果都不痛不痒的,我们的干部总是养尊处优,总是觉得我是天王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敢触动我,肯定不行。
东方早报:官员在问政台上的表现是否会计入他的政绩考核?
车延高:在台上的表现不计入考核,但是工作是要计入考核的。(台上表现)这是一个方面,为什么干部压力大呢,电视问政以后,还要对反映的十个问题整治有个打分考核,专门考核排出的名次是要计入绩效考核的。
东方早报:前两场我也看了,但发现同样问题去年提了,今年还有(比如交警乱贴条),老百姓反映改进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车延高:应该说效果和以前相比,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有很大改观,不是一点改观。社会处在发展中,百姓的要求同步朝前走的,工作今天是一个终结,马上明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举个例子,今年我们承诺公开治奢,一般人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但从我们自己看有非常大的变化,你看现在数据上不说,起码各级干部出去吃饭的真的很少,我自己切身感受,而且出去吃饭不敢去高档场所。这是一点,再一个,出去吃饭车子不敢停在要吃饭的酒店前,这实际上都反映出一种变化,我们治庸问责带来的变化是什么的,首先是一条,看干部有没有敬畏意识,现在对百姓有敬畏心,你做得不好老百姓年底要考核你,在网络上微博上,随时都在进行(监督),行风评议万人评议随时都在进行,像这些工作都与治庸问责挂钩。
东方早报:你说的是一种倒逼机制,逼着他不改不行?
车延高:实际上这种问题导向也形成倒逼机制,他对群众的敬畏意识也形成了对权力的敬畏意识,现在和以前相比,作风改变很多。过去那些办公场所,大的窗口单位,上班玩电脑搞什么的多得很,现在基本没有了。
“过去考虑治,现在考虑建”
东方早报:有人认为,电视问政曝光的只是点的问题,追责也只限于这个点,有没有这种往上追溯的……
车延高:你看好像这次暴露的交警贴条问题,看起来是只暴露交管局的,但是第二天公安局长就专门召集会议研究,由此延伸还有哪些问题进行整改。
东方早报:有没有较高级别的官员因此被追责?
车延高:有啊,第一届电视问政,前年水务局长就是因为电视问政被追责的(2011年6月武汉连遭特大暴雨,中心城区渍水严重,影响民众出行,因缺乏有效应对措施,时任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姜铁兵被行政警告处分,水务局副局长王洪胜被免职)。之后还有类似的例子。
东方早报:曝光出来的问题背后可能是一个利益链,怎么去打断利益链?
车延高:治庸办是宏观上采取一定的方式去处理,每年提出问题的要分析,去年在考虑今年的问题目标要考虑,过去考虑治庸问责是整个“治”,那么今年加入“建”,比如交管这一块,光靠罚能解决乱停车吗,解决不了,如果不把相应停车上配套解决,肯定不行。交委相关部门在规划时,都得综合考虑,如何考虑开辟地下空间,综合考虑来解决交通拥堵。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
东方早报:通过电视问政有没有形成一些相应的工作机制?
车延高: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机制,体现在每年确定突出重点问题重点抓,治庸问责中的暗访制度,群众监督员制度,媒体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形成推进机制。
另外采取群众监督机制,公布举报电话,随时可以举报,这些都是机制建设,还比如采取考核奖励机制、万人评议、行风评议、十个突出问题年底评定,这些完成后计入奖励考核。
电视问政不能包医百病
东方早报:你说到这不是一场秀,但我采访中也发现好多百姓看节目的心态就是“看个过瘾”,也有学者担心这个节目止于“官员出丑,观众开心”,并不能解决真问题?
车延高:实事求是地说,电视问政不能包治百病,毕竟节目只有一个多小时。电视问政要产生的作用,还在于对官员拷问的背后是他所在部门。官员在台上流汗的同时,他背后的各处室也在流汗,这就形成一个推动机制。
东方早报:通过电视问政,干部作风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车延高:应该说是有很大的转变,一个是,我们和群众之间干群关系改变。
这个平台建立后,干部调整了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真正站在群众角度上。过去没有问政前,我们的干部就觉得我是长官我是发布命令的,但是我发布的命令是为什么发布的,是上级给我提要求我才发布的。而现在是,变为群众给我提要求,我来发布命令该怎么做,领导只是监督者。十个问题提出后,领导是监督者、指导者,群众是问题的提出者,所有工作出发点是群众要求是什么,落脚点是做完后老百姓要满意,这就是非常大的变化。干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了。
“油”的结果是群众不满意
东方早报:经过三年的“实训”,有些官员“打太极”的本领会不会越来越高?
车延高:这也是我们现在担心的问题,电视问政到现在,慢慢会出现有的就“油”了,应对的方式多了。不过反过来,我们也不担心,你油老百姓会看到,坐在底下的人能看到,你油就必然得低分,你像你们看,分数是不留情的。第二个,干部队伍在这个过程中是处在变化当中的,不是说你在这位置上一直待,你油的结果可能就是投票的结果不满意,不满意就下来。
东方早报:但是问政好像并不直接触及台上官员的官帽?
车延高:可能大家都期望说一问政就把谁拿下来,这个是单纯出于一种书生意气,这么做好像很解恨过瘾,但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我们应该是个理智社会,一方面看到官员被问到尴尬的样子好像很过瘾,但另一方面,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把谁放到这个位置上,你同样会觉得难。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现在大家可能觉得把谁搞到什么程度才过瘾,但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理智。
东方早报:武汉电视问政也有三年了,在你看来总体的走向如何?
车延高:最重要的一条,群众对电视问政越来越欢迎,是更好的形势,希望能坚持,从收视率和群众关注度上可以发现;第二点,干部从开始的抵触惧怕逐步变为不再强烈抵触,慢慢对这种监督对推进工作的方式变为敢于面对。(怎么理解?)不管上不上,到了之前必须要上。领导必须要带头上,没有推卸的余地。你要考虑上,前期必须把工作做好。在上面要不流汗不心慌,那在底下就要多流汗,多紧张。
东方早报:有没有下一步的设计?
车延高:目前我们不是想的形式怎样,而在于能坚持。我们在电视问政中发现,有些问题不是说每天出新点子就是创新了,真正的是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身边的一些问题,可能主要的就是这几大问题,不是说要今天一个手段措施变换模式,这个事情坚持下去就不错了。
东方早报:也有人担心,主推这个事情的领导调任后,电视问政会不会就很难维持下去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或保障,让它能常态性地做下去?
车延高:这个谁也不能做出保证,保障也没用,成为一种工作机制后,觉得有用大家自然就会去用。做好了得到社会的认可自然就能坚持下去。如果抓不出成效,没有实际作用,那再伟大的领导说的话该推翻还是得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