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街: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圈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2017-10-11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中华路街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资源优势,着重打造“田字文化”(吃在户部巷,学在西城壕,体验在楚材,洗礼在都府堤)品牌,切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长江网讯(撰文:江红 田彩明 赵艳 徐章龙)在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中,武昌区中华路街结合实际,充分借助辖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等红色资源优势,按照“两链一中心”的思路,打造中华路街“红色文化生态圈”。主要围绕 “服务精准化”和“活动多样化”,重点从“红色阵地”“红色物业”“红色文化”突破发力,网罗辖区1.1平方公里,彰显“人文、生态、宜居”街道魅力,以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引导人,以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人,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根基。

  打造“一个中心” 筑牢红色阵地

近期热映的电影《建军大业》里,不少重头文戏是在武昌取的景,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都府堤。这条长560米的街上,集中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老一辈革命者的红色情怀。中华路街充分发挥辖区这些红色资源优势,依托“两链一中心”,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圈。

据介绍,“一中心”指的是以红色阵地为中心。中华路街因地制宜,将红巷38号一幢腾退出的老社区办公楼,打造成为集“议事、学习、文娱”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生态圈中心,构建起全街红色文化的中心聚集地和居民的精神高地。该中心也作为中华路街各个支部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和培育“两新组织”的孵化器,成为连接全街各个社区各个企业的重要纽带。

笔者日前来到红巷38号探访发现,其一楼设有红色图书馆、红色剧场和红色茶馆,居民可来此借阅红色经典图书,也可在此欣赏红色舞台剧,剧场还邀请了专业编剧,以党员先进事迹为原型,编排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让好人形象和优秀事迹鲜活、生动地在群众中展现,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文体团队转变为社区公益型组织。

中心二楼设有红色史馆,收集了辖区老房子的门牌号、老物件以及居民的书画、摄影作品、自制的风筝等手工艺品,打造社区微型博物馆,储存社区记忆,让居民随时前来“寻根”。红色史馆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持。笔者探访时,恰巧遇见市民罗女士前来捐赠“老古董”。据了解,罗女士今年初已搬迁至别的地方居住,此次通过朋友圈得知中华路街建设红色史馆,专门赶回都府堤社区,将家中珍藏50余年的“红色刺绣”捐出,以供更多老街坊共同观赏。

  聚拢红色“资源链” 激活红色细胞

据了解,中华路街提出的“两链”指的是,有效整合辖区红色资源,构建起的红色文化生态圈的“资源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打造老、青、少梯次服务团队,搭建红色文化生态圈的“传承链”。

中华路街专门链接一批专家团队,针对街道党建实际,全方位、系统性开展调研分析,精准定位,共同策划制定党建活动项目,并充分发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等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着重打造“田字文化”品牌,即:“吃在户部巷,学在西城壕,体验在楚材,洗礼在都府堤”,切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路街还链接了辖区单位资源和优质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辖区单位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的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的热情,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此外,中华路街还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实现辖区党员线上管理全覆盖,实行积分排名制管理,通过荣辱榜来让广大党员始终保持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搭建红色“传承链” 繁荣红色文化

在红色精神的传承方面,中华路街积极传播老党员志愿服务精神。比如通过筹划开展匠人集市,引导社会关心关注,促进传统匠艺的发扬和继承。中华路街还打造了“红色奶奶幸福厨房”,定期为社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聚餐、送餐服务,目前已开展了服务高龄空巢老人的“百寿宴”,关爱环卫工人等系列活动十余场,活动主要通过“奶奶佳肴”,为居民营造“家”的温馨。

中华路街还大力传承“红色爷爷”革命情怀,与辖区中华路小学合作,开展“红色爷爷一堂课”,邀请社区内有故事、有毅力、有担当的党员爷爷走上三尺讲台,讲述革命历史,传播正能量,在老人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教育了下一代。

青年志愿者也是中华路街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该街道聚拢了一批社区青年和高校青年,与江汉大学共同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青年党员、志愿者作用,培养“红色引擎工程”主力军,传承红色信仰,实现大学人才资源和基层实践经验互动互补。

中华路街还在全街各小区、院落、楼栋对党员挂牌亮身份,发动全体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具体包括环境卫生员、治安调解员、稳定维护员、安全监督员、绿化小组长等55个义务服务岗、进一步推进红色物业,构建和谐家园。

汉绣大师黄春萍: 传承汉绣技艺 扶残助困送温暖

汉绣大师黄春萍向残障人士传授汉绣技艺

中华路街的社区里不乏文化名人和民间高手,街道通过走访了解,建立起一支传播民俗文化的队伍——匠人工作室,集结了汉绣大师黄春萍、风筝达人惠敏、筷子传人王爹爹、木工技师许泽清等20名匠人。他们筹划开展匠人集市,引导社会关心关注,促进传统匠艺的发扬和继承。

其中,湖北汉绣大师、湖北汉绣传承人黄春萍的故事最为感人。多年来,她免费培养了近600名残疾人弟子,悉心地帮他们实现“自立”,并逐步脱离生活困境。

据黄春萍初步统计,她免费培训的残疾人弟子中,在学习汉绣前有80%处于失业状态,他们大部分靠低保生活。而在学习汉绣后,这些残疾人弟子中有许多已经能靠出售自己的汉绣作品维持生计,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开店当上老板,或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后能够独当一面。

黄春萍弟子之一的周海云,曾因身体残疾在生活中屡屡受挫,2013年底还曾在家自杀。黄春萍不仅把精湛的汉绣技艺传授给她,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周海云随后成为黄春萍最优秀的弟子之一。2015年7月,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后,周海云含泪说道“我的人生就是被黄老师改变的。”

多年以来,黄春萍的“残疾人朋友圈”早已经成了“帮扶圈”,黄春萍说:“汉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我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残疾人弟子们,是希望他们能够自立,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去,战胜自卑,变得自强起来,从而生活得更美好。”

“红色奶奶”蔡玖玖: 用幸福厨房维系宜居美邻院落

“红色奶奶幸福厨房”为社区老人提供聚餐服务

在中华路街都府堤北城角50号,有一个宜居美邻院落,这里的居民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如同生活在“世外桃源”。今年70岁的蔡玖玖老人,就是这个院落的居民之一,她同时还是中华路街“红色奶奶幸福厨房”的成员之一,她和另外十余名党员奶奶一起发挥所长,定期为社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聚餐、送餐服务,为居民营造“家”的温馨。

据蔡玖玖介绍,她们今年曾多次在都府堤社区开展“幸福厨房”活动,比如三月三那天,她们用地菜花煮了几百枚鸡蛋,不仅分给当地居民,还派发给社区的环卫工人,反响良好。蔡玖玖回忆说,每次活动时宜居美邻院落里都是欢聚一堂,生火的生火、接水的接水、扫地的扫地,各司其职且井然有序。“这些活动一下子就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一个院子就成了一个大家庭。”

除了一起做美食,院落里还经常开展“网事月月咵”活动。比如今年6月份的一次活动中,党员蔡玖玖就夸起了她的好邻居——为老人做好事的许少华夫妻。在她的带动下,大家都纷纷咵起来。“你夸我,我夸她,很多家庭都被夸了一遍。”蔡玖玖回忆说,她在听的时候发现,这个院落里的人都是心善之人,每个居民都有闪光之处,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就算有些曾喜欢抱怨生活的居民,也在大伙正能量的感召下,变得积极向上,我想这就是这个院落的魅力所在吧。”

“红色爷爷”邓广东: 怀揣爱心做公益 带出更多文明市民

邓广东来到中华路小学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家住中华路35号的邓广东,是中华路街都府堤社区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中国社区志愿者”。近年来,他累计进行志愿服务时数1200小时,平时在各种活动中创先争优,做好事、干实事,为大家树立榜样。

据介绍,邓广东曾是湖北省纺织物资公司的一名干部,单位改制退休后,经过半年的自我调整,转换思维,决定将余热发挥到社区奉献中,并带动一大批退休老人走出低谷、重拾生活信心。他还带领社区25位原本退休后情绪低落的老人,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找到了实现价值、发挥余热的渠道。

邓广东还担任武昌廉政公园的“市民园长”,他几乎每天都戴着红袖章到公园巡视并参与管理,就连大年初一也不例外。他主要负责倡导市民车辆不能进、宠物狗不能进、花枝树木不要折、公园草坪不能踩等行为,还顺手把路上的垃圾捡起丢进垃圾箱,他本人还被市文明办授予“武汉市文明市民”称号。

邓广东还加入中华路街“红色爷爷”队伍,到中华路小学开展“红色爷爷一堂课”活动,他宣讲的主题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和文明市民。“讲课的作用简直是立竿见影!”邓广东回忆说,以前很多小学生一放学就去武昌公园里玩耍,随处可见在草地上打滚的现象。自从讲课之后,他惊喜发现类似现象明显减少,而且他在路面执勤时经常有小朋友过来打招呼“邓爷爷好”,这让他感到特别欣慰,“他们既然记得我这个人,肯定记得我讲的话,相信他们都会积极争当文明小市民!”

中华路街开展“十个一”活动

  “红色引擎看中华”

今年以来,全市正在奋力拼搏赶超,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根据市区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中华路街结合自身实际,主要围绕“服务精细化”和“活动多样化”,重点从“红色细胞”“红色文化”等方面突破发力,目前已开展“红色引擎看中华”专题活动共十场,社会反响良好。

据了解,该系列活动包括晚会、展览、论坛、演讲、评比、海选等多种形式。以党组织引领带动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党员示范带动广大志愿者,紧密联系群众,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中华路街基层党建特色经验。

举行一次红色院落评比

在全街广泛开展评选“我心中最美的红色院落”活动,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对自己所在的院落、楼栋、单元推荐评比,或因举办百家宴而火热、或因打造小花园而温馨、或因设置守望点而和谐,你的院落美在哪里?

策划一场红色主题演出

通过开展党建知识文艺汇演、宣传展览等活动预热,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氛围。文艺汇演节目由各社区、辖区单位推送,宣传展览可在4个社区分别进行。

打造一批红色场馆

组织社区居民收集革命文物、历史物件、珍贵影像等资料,筹建微型博物馆,让居民的红色记忆留存在“红色史馆”;完善“红色图书馆”,汇聚伟人传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料、历史小说等红色题材图书,让读者在“红色图书馆”中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依托“红色茶馆”挖掘网格内红色故事,寻找红色典型人物。

  举办一次红色项目大赛

借助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和毛泽东故居等红色资源优势,依托“青马工程”,引入高校资源,开展党建创新项目设计大赛,充分发挥特色党建工作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酝酿一次红色论坛

利用“网事月月咵”党建大家说活动平台,开展一次“我为中华献一策”专题论坛,邀请基层党员,特别是辖区单位党员代表,结合工作、生活畅所欲言,邀请专家团队开展总结交流。

认领一批红色岗位

在党员居住地挂牌亮身份,采取党组织派岗和党员认岗的方式,发动全体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开展对口帮扶,既是深入宣传党的政策之举,也是切实帮助困难居民之需。

搭建一个红色平台

借助中华路街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实现辖区党员线上管理全覆盖,打造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党员积分管理互动平台。对每一次活动进行量化赋分,让广大党员在参加活动中“挣积分”,通过荣辱榜来让广大党员始终保持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成立一个红色宣讲团

成立“红色引擎”宣讲团,在辖区单位、社区巡回宣讲,讲述基层党员如何发挥作用、做好带头。宣讲团成员应该实绩突出,在居民心中有威望有说服力。

  点赞一批“红色名人”

挖掘社区的“红色名人”,以网格为单位开展点赞“红色名人”活动,对“红色名人”等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发挥“红色名人”的红色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扩大“双带”效应,让“党员带家人,党风带家风”在全街蔚然成风。

创作一批红色作品

深入社区收集红色故事作为创作素材,由专家指导社区民众编排,“红色剧场”定期开展演出供群众观看,为社区民众奉上精神盛宴,让草根人物的事迹登上舞台,并通过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