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都出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是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爱心粥店。这些爱心粥店大多拥有着这样的特点:由一个或几个人发起和组织,主要是为城市的劳动者、环卫工、流浪者等免费供应“爱心粥”。在发展的过程中,参与“粥店”服务的志愿者,陆续由几个人发展到一群人,同时享受服务的人也在不断增长。时间一长,这样的爱心粥店逐渐开始在不少城市受人欢迎和流行起来。
温暖一群人,感动一座城。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爱心粥店确实在传递着善意和爱心。它让喝粥的人,心生暖意;让施粥的人,有所成就;让身边的人,学会奉献。
但是,这样的“善举”的背后,不禁引发了笔者的另一种担忧。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爱心粥店的红火,不仅得益于参与服务的人逐步攀升,更源自于本身有“喝粥”需求的人数量庞大,其强大的“群众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爱心粥店的“逐步升温”并开始蔓延,并不仅仅是在告诉我们,城市中这样的“善举”越来越多,更是从侧面提醒着我们:在某些城市中,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需要“免费粥店”的扶持和帮助。他们很有可能正面临着“吃不饱”的窘境。
据新闻报道,这家南阳方城康达路上的爱心粥铺在三年来累计为环卫工、农民工等提供6.4万人次就餐服务。而这家东莞常平商业大街上的粥店在开办约一年的时间内,共计供5万多人免费吃早餐。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爱心粥店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倒不若说,城市中需要这种“服务”的群体其实不在少数。一方面,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爱心粥店”背后有着这样不少的民众需求,他们需要这种“爱心粥”的帮助和扶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反思,这样的杯水车薪的“保障”对于这些“消费群体”来说是否真的足够?同时,也令人不禁想问,难道,他们需要真的仅仅只是“一碗粥”吗?
实则,这些爱心粥店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是一个城市的劳动者、环卫工、流浪者、空巢老人等等。他们本就是这个社会中、这个城市下的弱势群体。“饮食需求”作为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若是,他们连满足个人生活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它的民生需求和保障又何以得到实现呢?这恐怕才是粥店背后,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议题。
一碗爱心粥吃出不光是社会中的暖意和善心,更是“善举”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在如今的爱心粥店呈蔓延性趋势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有这样一群粥店发起人们,他们也许能够懂得这些“消费群体”的苦痛。但是,有更多的人,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上这个社会的“和谐”和整个城市的“繁荣”。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爱心粥店的背后不仅只有“善意”和“爱心”,还有“困难”和“需求”。同时,下一步怎么样更好地来满足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需求,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服务,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