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闹剧。经调查,涉事企业并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查处。(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爱心支教,可以深入基层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对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一种弥补,无疑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如果这种“爱心”被人滥用,沾染上铜臭气息,就需要警惕了。
媒体调查的“陕西爱心支教联盟”,便是以“支教”为名,行敛财之实。最终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满怀爱心,投身支教事业,却被村民骂作是骗子的大学生们。说到底,也是对整个支教事业的践踏。宝贵的“爱心”,成了某些别有用心者变现的工具。
在不少偏远山区,每逢寒暑假,孩子的学习问题确是一大难题。当城市里的孩子奔赴在各种辅导班时,农村里的孩子可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育资源上的“先天失衡”。当然,我们也无从断定,假期里的补习和指导,究竟会对学生的成绩和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至少,大学生群体的到来,普遍起到的会是一种积极的作用。于农村孩子的家长而言,对这种义务的乡村支教,往往持以肯定和欢迎的态度。
谁曾想,爱心支教沦为了少数投机倒把者的敛财渠道。“支教联盟”作为联结支教大学生和支教地点的中间人,故意向两方传递于自己谋利有益的信息,而不谈存在欺骗性质的关键信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和支教地的信息缺失,扮演中间人角色的“支教联盟”则企图以此蒙蔽他们从中获利。虽然有大学生对招生宣传单上的课程费用心存疑虑,却因费用并不那么高昂,和支教负责人“半公益性质活动”的解释蒙混过关。从这个细节上,足以表现出“支教联盟”的狡黠和精明。而且,为了防止“支教老师”逃跑,部分支教点甚至会扣押学生证和身份证。从高校发起爱心支教,与大学生签订协议,到分配支教点,把爱心支教巧变收费辅导班,反映出“支教”骗局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利益产业链。其中的不少做法,足见其肆无忌惮的姿态。
涉事企业因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被相关部门查处不是终点。也绝不能停留于部分高校发布文件,提醒学生“不要参与到此类组织中”。“支教”骗局中的隐蔽性从这起事件中我们不难感知。而且,此次陷入支教骗局的大学生有数百名之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其他地方可能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基于此,有必要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在监管和审查上加大力度。毕竟,“爱心”一旦被铜臭气息裹挟浸染,便很难恢复到最初的纯粹模样。整个支教事业的大厦,更不能被这少数违法失德者的可恶行径挖空根基。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