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雷艳琴离开贵州,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新生。四年后,她放弃了上海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回到贵州当志愿者。(5月4日澎湃新闻)
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像海绵吸水般吸纳人才的背景下,雷艳琴毅然从上海回到西南家乡令人感佩。新闻中没有她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的信息,一时无法从专业方面去理解她的选择。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经历过贫困和艰苦、体验过温暖和包容,在大学入党的雷艳琴“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农村的孩子,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再像我一样走回来,建设家乡。”
长久以来,按专业对口找工作,成为刚毕业大学生择业的圭臬。但近年来,有一批大学生毕业之后并不拘泥于自己所学专业,有的选择相近行业,有的完全越界。我曾问过一名名校电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不去电脑行业,而是从事汽车业,他回答,在电脑行业,我可能是一个普通的IT人才,而在汽车行业,如果发挥了电脑特长,我可能成为这一行业的宝贝。最关键的是,在多年的学校生涯中,我一直把汽车当作第二专业在玩耍式“兼修”。
原来,这些年轻人没把大学毕业当作学习的结束,没把所学专业当作刻舟求剑或守株待兔的工具,他们在研修专业的同时,有的早就跳出专业看世界,有的一直怀揣着专业之外的个性追求,他们其实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如《长江日报》同期报道,湖北黄冈两兄弟分别修完武汉两所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没有拿着学位去敲“贵府名门”,是因为他们读书时发现,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对租房的巨大需求,与武汉市大量闲置毛坯房构成可观的商机。于是,为大学生设计公寓,提供专业服务,成就了他们的创业梦想。
“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仅靠抽象说教,很容易被没有饥饿感的年轻一代视为“鸡汤”而拒绝。而眼睛向上,不切实际的高大上,找不到自己进入社会的切入点,那不算真正的大学毕业。雷艳琴“走出大山再回来”不是简单循环,是螺旋式上升。很多学子主动的放弃,是对已经拥有的自信,和对更多未知的向往与追求。
大学教育要呵护好他们那颗美好的初心,支持而不是扼杀他们儿时就有的爱好,尊重和满足他们对社会的好奇与发现,由他们勇敢打开属于自己的人生窗户,他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充满自觉的奋斗和对未来的信心。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