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携带刷子、小簸箕、电子秤,眼睛盯着道路街面上的卫生情况。这是近期才出现在西安市城区一些街头的新岗位,他们就是道路保洁“以克论净”作业标准考核员。(4月25日华商报)
期望用“以克论净”的严苛标准方式进行深度保洁,其初衷并不难理解。但可指摘之处却不少,除了此类规则过于严苛之外,在公平性方面也缺乏考量。譬如,该规定只针对环卫工群体,身处城市垃圾处理的末端,只能算是城市保洁链条上的小小一环。如果单纯针对环卫工群体,而不着力强化对环保的监管,忽视了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覆土得不到覆盖,扬尘得不到处理,那“以克论净”的“创新”其实是一种不公平——它把本属于其他群体的那部分责任转嫁到了环卫工肩上,无形中将城市净化压力抛向弱势群体,既谈不上创新,也不值得提倡。
此外,“以克论净”偏于教条,实施起来又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如果出现风沙、落叶,或者其他人为制造的垃圾,而环卫工人一时无法兼顾,又当作何界定?而且,考核的方法也有缺陷,考核员是用毛刷刷浮尘,用称土计量法来考核道路的干净程度,但即便是在同一区域之下,不同的人所考核出的灰尘量恐怕也是不尽相同,因此量化也就缺乏公平性。
而且,西安地处西北,是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十个城市之一,路面积尘主要来自于空气沉降,积尘频率相当频繁。但相比其他先行“以克论净”的城市,其规定在标准方面却不见松懈,令人费解——标准中将西安道路清扫保洁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要求每平方米灰尘不得超过5克、10克、15克、20克。
再者,西安的套用也没有学到其他城市的精髓,一些城市的确出现过“以克论净”的量化考核标准,但针对的多是机械化清扫路面,现在西安相关部门却套用到环卫工人身上,显然会引起争议,是不当之举。
创造卫生城市应当借鉴其他城市的管理经验,但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应当考虑地理因素,因地制宜制定考核标准。日本和新加坡城市固然洁净,但除了市民环保意识较高,城市管理经验相对成熟之外,还有天气助益:两国都是沿海国家,气候温和湿润。而西安相对干燥,如果不开展源头治理,就是舍本逐末,再严苛的标准,也未必能够达到相同效果。
用惩罚的方式来保持城市清洁,难免会对环卫工有压制之嫌,至少在面对“专捡软柿子捏”的诘问时,会将自己拖入无力自辩的境地。“以克论净”终究过犹不及,是下下策,而如果非要猛药去疴,用“以克论净”的模式来使城市卫生得到改观,最好的方法是变惩戒为奖励,废除“扣工资”“辞退”之类的矫枉过正之举,代之以工资和休假奖励。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韩中锋(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