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屏。作者范雨素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一家三代人的坎坷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坚强、独立等个人品质。文章一经发出,便获得众多网友的转发点赞,作者范雨素也在短时间内走红。
文章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便直击读者的心灵,给人以治愈、以沉思;自传中点到即止的家庭暴力、女性偏见等问题,读者多多少少也能从中找到共鸣;范雨素一边在大城市中艰难谋生,一边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这更是让不少人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敬佩。文字哀而不伤,作者本人也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这一方面来看,范雨素的走红,应当是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了。
辩证地来看待,范雨素的走红,的确是让人们关注到了草根阶层的诗与远方,也鼓舞和激励了笔耕不息的文学创作者。然而,范雨素只是万千草根中的一个个体,她的成功具有独特性,她为自己创造的诗与远方,终究是不可复制的。因范雨素这个个例而大肆宣扬诗与远方的重要性,将草根阶层进行文学创作的独特作用捧上天,却没有进一步的反思和激励措施,或许,那些尚处于观望状态,在生活的苟且和未来的诗与远方中挣扎着过日子的“范雨素们”,还是找不到继续进行文学创作的理由和希望。
也就是说,范雨素的走红,使得她开辟了一条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道路,她的诗与远方也得以守护。但除了范雨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和范雨素一样,面对生存困境,却依然在心灵留一方净土坚持创作的草根阶层。要知道,范雨素的逆袭,我们喜闻乐见,但凭借自身力量,在城市或乡村的角落灌溉新希望的“范雨素们”,他们的诗意,也同样应该被尊重、被关注、被守护。
不管是被范雨素“不忍卒读的生命”击中,还是被草根阶层不畏艰难险阻,以文字为武器涅槃重生的精神所打动,我们挥洒或感动或敬佩的眼泪之前,不妨先好好反思该如何守住更多草根阶层的诗与远方,好好思考如何激励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将其对生命的饱满热情和如诗岁月表达出来。或许,守住社会底层的诗与远方,让“范雨素现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比昙花一现的歌颂来得更有意义。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晓雨(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