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不让爱的背影踽踽独行
2017-01-27 10:5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人民日报》以一篇《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将公众的视线又拉向了那些含苞待放却又稚嫩柔弱的“孩子们”。都说童心干净纯真,最是柔软,那么为何在老师声情并茂讲述《背影》中的父子情深时,孩子们却并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了“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质疑?

或许,许多人在震惊之余又会简单粗暴地将此归咎为孩子的冷漠,进而贴上“垮下去一代”的标签。但细究孩子们的疑问,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还颇具几分道理。当下,时代在改变,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身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也随之改变,因此他们看事情的角度同家长有异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待这样的情况,我们实在没必要怀着一颗玻璃心,陷入悲悲惨惨、凄凄切切的漩涡。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无视孩子们对于情感的隔离,忘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体认,丢弃“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真情,从而抹杀掉那些爱的行动呢?当然不是。当明白爱是人最美好的情感,而懂感恩、明情理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的传统美德。对此,我们当用一颗客观的心,帮助孩子们找回失落的感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然伴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许多家长将生活的重担过早传导给孩子。或是将孩子压入无边际的题海,灌输出人头地的思想,或是过早地推向社会,让他们变得老练且冷静。如此的重压,又怎能奢望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触角,产生共情能力的呢?的确,这个社会给予我们许多压力和挑战,但家长实在不必将自己的忧虑转化为孩子的压力。因为强拔起来的草,即使再苦心极力,最终也只能是无所得也。

说到这里,也许又有许多家长会感到委屈。生在“独生子女”的光荣时代,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金饽饽。特别是一些富裕家庭,家长经历了生活的苦楚,宁愿自己苦累,也不愿子女有半分委屈,更不谈压力与生存了,却仍旧存在走进不了孩子内心,得不到体谅的苦恼。当懂得,一味压制不可取,一味给予同样不可取。当所有的愿望都可以轻易被满足,一切的付出都变得司空见惯,被爱就变得理所当然,又何来感动、感恩呢?

其实所谓共情,讲求的就是一种互动。无论是满怀苦心的填压助长,还是百依百顺的宠溺,更像是父母入戏太深的一味施与,而缺少了真正俯下身子去同孩子情感交流的你来我往。为人父母,除了为孩子的明天搭桥修路,更应做是从当下就深耕感恩之心的土壤,建起情感交流的模式,不让爱的背影再踽踽独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 相关阅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