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慢:寻找返乡路,心中有“路”才长久
2017-01-27 00:21:00 来源:荆楚网

年关将至,城市里不同阶层的新移民带着乡愁或乡怨,离开了被雾霾笼罩的都市,回到了家乡,返乡大军络绎不绝。2017年春节期间,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陆续推出了由知识分子、新工人、学生、乡建者等不同主体所构成的城市新移民(或暂居者)的返乡笔记。其中,一篇主体由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毕业生韩蓉的来信和青年讲师王昱娟的回信所构成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此报道文章结构新颖、形式独特,以书信体的方式,诉说着当下青年人的“返乡”困顿,真实而令人深思。文中一句振聋发聩的发问:“我们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发出了来自毕业生韩蓉困惑的心声,也诉说出了一个时代、一辈青年人的精神困顿。面对这一发问,笔者在这里告诉你:并非如此。

回到家乡工作是韩蓉的理想,然而却被家乡的亲人钉在了“成功学”的耻辱柱上。在笔者看来,韩蓉抑或是这些返乡的青年人所面对的身边的议论与不理解,也许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身边人的价值观的差异罢了。曾几何时,高考作为大多数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一度为人所追捧,上一所好的大学自然变成了人们眼中追求和羡慕的事。在这种观念之下,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职业和工作地点,在多数老一辈人眼中,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能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所对应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职业教育,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有人选择读完大学,“返乡”就业,这种种不同的个人选择,我们需要持以尊重。

所谓故乡或家乡,那是我们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能够为曾经生活过的故土的发展做出贡献,应该为之光荣。随着不少地方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的出台,在职业理想和职业待遇的面前,“返乡"就业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在现实面前,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了衡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故乡的欠发达成为了不少返乡就业者心中的隐忧,也成为了身边反对者和议论者所利用的依据和借口。

在笔者看来,这些依据和借口在“故乡”这两个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其一:鲁迅先生爱故乡,创作《故乡》作纪念。余光中先生爱故乡,创作《乡愁》作期盼。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那个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地方,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不爱它。难道故乡的不发达就成了我们要抛弃它的原因?这样下的“返乡”就业岂不显得可笑。其二: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聚落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社会生活形态,没有一个人是一个孤立的整体,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中生存。我们需要聆听公共意见,了解公共意识,但是当公共意识充斥着个人意识,改变着个人选择,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这样的公共意识是否正确。这样的以工作地点、工作职业来论断个人职业选择、论断读书有无用处的观点,也许只是部分群体价值观的不正确。抑或是这个地域、这一群体脱离当今时代、当今社会的片面看法。再者:无论是“返乡”就业,还是在外就业,职业选择合不合适、地点选择合不合适,也许自身的感受和想法才最为重要,笔者并不论断非要“返乡”就业,而是在此倡导综合多种因素,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寻找返乡路,“路”其实一直在自己心中。在就业面前,职业无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分。工作地点只有个人意愿之分,并无好坏之分。在“返乡”就业之路面前,个人合适的职业选择恐怕要多于故乡情怀,理智选择更要代替感性认识。当然,在当前“返乡”就业政策逐步完善的情况下,“返乡”就业也许能为这些青年人带来更多的便利。而在当前“返乡”就业成为了一种就业选择趋势的情况下,笔者则认为既然选择了“返乡”,心中有“路”才会长久,心中有规划、有理想,不在意他人片面的看法,坚定自己的选择,这样的职业选择才会更有意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曾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