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增:不走寻常路,需要思维的觉醒
2017-01-09 18:31:00 来源:荆楚网

1月6日,“幼儿园老师让带一条鱼”的微博突然火了。老师让带一条鱼,很多孩子带的是金鱼,有个小朋友却带了一条鲤鱼。相关图片随后遭到网友恶搞,什么水煮鱼、生鱼片都出来了。(1月9日《南方周末报》)

一条鲤鱼引发的吐槽,在我看来,不如说是一条鲤鱼引发的思考。对于“鱼”的不同理解,因为“个别”表现的差异,而成为被“多数”吐槽的焦点,其实觉得有点无聊。或许这样的“吐槽”是一种善意的、寻找乐趣的谈资,但是当一个现象成为一种“关注点”后,其背后一定是有着某种不同的思维注解。当人人都按照既定思维“千篇一律”的时候,当人人都遵循惯性思维“步调一致”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已然困顿于一个“标准答案”里,已然桎梏于他人设定的“思维陷阱”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思维注解与现行教育“追寻标准答案”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新闻中,该学校老师将这与众不同的“鱼怪”拍下来传到家长群的举动可见一斑。我们的老师热衷于让学生给出老师和教材需要或者告知的答案,而很少鼓励学生持有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无疑窒息了教育的活力,让本该有趣、有智慧的教育变得沉闷而枯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还在持续,也持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影响,每个人都在深受其害。我们看到在成人的世界里,“迎合”往往成为了行为指引,“站队”往往成为了一种不约而同的现象,因为加入一个阵营,至少可以避免遭受异议的尴尬处境。这或许正是“乌合之众”的悲哀。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关键是一个人的不思考,不是怕上帝发笑,而是怕自己哭,毕竟敢于“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的人是孤独的。然而,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是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让不走寻常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与行为担当,而这需要我们思维的觉醒,去冲破内心重重束缚。

期待有一天,当面对“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哪一种跟其它三种不同”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可以是有羽毛、会飞的小鸟,也可以是尾部有刺的蜜蜂,还可以是长着长耳朵的兔子,而不是唯一的答案--国家保护动物熊猫。当面对“时值仲春四月,老师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所看到的事物”的题目时,学生们的回答可以是长出嫩芽的大树,可以是蓝天白云,也可以是摩天大楼,而不是标准答案“我看到了春天”。

最后,套用《中国青年》前辈的一句话:“诚愿我们的教师、家长、学生,不做迎合的牺牲,不做站队的附庸,在嘈杂的世界里,拥有一份清醒与自我,在纷繁的现实中,保持一份坚守与天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马林增

  • 相关阅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