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访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定光平
2018-05-02 17:56:07 来源: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张丹

\

作为一位对保护和传承鄂南民间文化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学者,20多年来,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乡故土,开展基层调查、学术研究和鄂南民俗文化保护实践。2018年3月,定光平获评“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荣誉称号。近日,记者走访了咸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定光平。

砖茶文化的“大使”

4月26日,定光平拿着公文包回到办公室,身为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的他,刚刚结束讲台授课,有些疲惫,对于自己刚刚获评湖北省优秀文艺志愿者,定光平坦言并不轻松,但有信心也有责任“继续上下而求索”。

“我这里茶叶多,都是青砖茶。”谈话间,定光平撷取一两片轻如薄翼的茶叶,置入小巧的茶具之中,放入沸腾的热水,茶叶如同飞舞的柳叶一般从杯底飞舞而起。

定光平是地道的赤壁人,从小在城区长大。1989年,大学毕业的他第一次去羊楼洞古镇玩,当看到石板街上的石柱和散落民居周围的断砖残瓦时,他觉得羊楼洞充满了神秘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2001年,在湖北科技学院学工处工作的定光平,打算继续深造,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从此,定光平致力于揭开羊楼洞砖茶神秘的面纱。他风雨无阻,翻遍武汉所有图书馆、档案馆、各种资料室,从散落各处、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寻找关于砖茶的点点滴滴。

通过实地采访当地的老人,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定光平很快就对羊楼洞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导师的指导下,定光平对羊楼洞经济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以羊楼洞为中心的整个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茶文化发展史,以及制茶工艺、生产技术的演进等方面。

2012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来咸宁拍纪录片《茶叶之路》,邀请定光平担任节目文本指导和策划;随后中央七台的《青砖茶砸出来的财富》、中央四台的《记住乡愁》等节目组蜂涌至羊楼洞采访,从中央到省市媒体,定光平为赤壁青砖茶的宣传做了不少的服务。为了表彰定光平为青、米砖茶在世界的推广做出的巨大贡献,2015国际茶业大会还为他颁发了“国际青砖茶传播大使”奖。

古瑶文化的“民工”

因为工作岗位的性质,使得定光平经常接触到通山神歌、赤壁脚盆鼓、通城赛锣赛亮之锣鼓乐、通城拍打舞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节目。粗犷的歌声、狂野的舞姿、雄浑的锣鼓……来自鄂南大地的民俗表演,让定光平深深震撼于鄂南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

“当地还流传着众多民间神话、传说、医药(茶)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均与汉族习俗迥异。”对瑶族民俗文化现象抱有极大热情的定光平,放弃了舒服安逸的“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式生活,和研究古瑶文化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跑到通城、崇阳、通山等地“蹬泥腿子”。定光平白天实地走访,与当地群众们打交道,晚上披星戴月赶回办公室,埋首整理资料,他乐在其中。

2017年8月,我市正式申报“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得知这一消息,定光平又喜又急,喜的是,这是咸宁市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的契机,急的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和评审专家并未实地看到咸宁古瑶文化的遗迹和现状,如果没有一份完善的申请资料,怎么能有说服力呢?

离正式申报的截止日期没有几天了,为了确保申报工作完善无遗漏,定光平和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诚心沟通,终于顶住了压力,连夜整理好厚厚一本详实的申报材料,天亮后马上奔赴打印店,将资料整理成册。定光平又马不停蹄从温泉赶到武汉高铁站,赶在高铁发车前,将资料转交给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鄢维新,托他带去北京交给评审组。

2017年12月,喜讯传来,经考察论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命名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并在湖北科技学院建立“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定光平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实地调研,让定光平对古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他表示:“关于古瑶文化,我是不太懂的,众多文艺研究者们已经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我不过是做了一点搜集整理的工作。”定光平谦虚地说。

鄂南文化的“工匠”

“‘香城泉都,万国咸宁’。鄂南建制有22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除了羊楼洞茶文化、古瑶文化,还有叙事长歌文化、温泉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4月8日,在湖北科技学院的鄂南文化展览馆,数十位学生围着定光平,认真倾听他讲授鄂南文化的相关知识。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宋小伟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老师的授课形象生动,我们在展厅里触摸这些真实的历史实物,能更真切地了解咸宁!”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更多地了解咸宁,了解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为了空余出更多的时间,能够潜心鄂南文化研究,除了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定光平已经辞去了行政职务。

“之所以选择以调查研究的方式记录鄂南民间文化,是怕它某天被时代的潮流淹没。”在羊楼洞砖茶文化、古瑶文化等鄂南文化调研活动中,定光平的身影似乎从不可少。一直以来,他以一种近乎于执拗的“工匠”精神,“抢救性”地打捞着鄂南民间文化的颗颗明珠。

定光平认为,民间文化遗产必须“活”在现代生活中,这是它生命力的体现。定光平举例说,古瑶文化遗址与通城拍打舞、崇阳提琴戏等民间文艺,可以和当今的“大文化、大旅游”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开发热点,此举既能传承鄂南民间文化,又能获得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种精准扶贫的创新方式。“如果能把民间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激发出新的创造力,那就是一种成功。”定光平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文联的支持引导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也做了些尝试,让民间文化活动更好地接近群众,也使得众多文艺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施展拳脚。“我希望众多文化部门能够联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助推文化建设,能有更多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加入这个队伍,推广一种精神、传达一种能量。”定光平期盼地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