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即将面世
2017-03-24 16:44:19 来源:汉网

\

《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新书首发式将于3月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

\

 

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序言)
  
  冯天瑜
  
  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冲决巴山群峰,浩荡东行,在龟蛇锁江处,与最长支流汉水交汇。倚此河山形胜,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并峙,形成共名“武汉”的一座伟岸城市。在近代中国,城市被冠以“大”字的,除“大上海”外便是“大武汉”。这是因为,武汉乃华中首席政治中心、繁荣的工商业要冲和交通枢纽,所谓“九省总汇之通衢”;惟其如此,在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之际,武汉相当迅速地从深处堂奥的内地重镇演为国际性都会,外邦远人将其比拟为北美工商名城魁北克,或称之“东洋芝加哥”,对武汉在交通、工商业、文教等方面的战略地位给予高度评价,当下更有西方未来学家将武汉列入最具发展前景的世界十大城市之列。
  
  武汉三镇进入国际视野,始于清初,17世纪中叶,西方人已绘制汉口地图;18世纪便以汉口作为向欧洲输送茶叶等物资的起始港口;19世中叶以降,随着“开埠”的展开,武汉日益国际化,此时恰值摄影技术开始普及之际,来汉西方列国人士将摄影镜头聚焦武汉,清末、民国此地的风景名胜、社会风情、政治事变、工商业成就、市政建置、各阶层人芸芸众生待状貌,皆在照片中定格,留下与文字记述相比配、又是文字记述所难以表达的形象文献。
  
  百余年来外人关于武汉的摄影,陆续在列国的书刊发表,并被邮政、商标所采用,使之得以保存和传播。但总体观之,那些数量浩繁的照片多散漫杂陈,没有作过整理、汇编,自然流失也在所难免。同时,这些照片仅有少部分经由中国书籍转载和中国媒体传播,流散国外的多数照片,对于中国人而言,至今处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状态。
  
  时下已进入“读图时代”,图象文献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日益彰显。笔者三十多年来从事辛亥首义史研究和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研究,深感图象文献的形象性效力,往往是文字文献所难以达到的,在有的论题上可谓“一图抵千文”。以武汉为例,对近现代城市史作微观考析和宏观把握,必须仰仗图象文献的助力,这已是学人的共识。
  
  值得庆幸的是,武汉市政府“布衣参事”陈勇君多年来倾力搜集武汉地方史图象资料,积累丰硕。他的蒐求范域广涉列国,仅以外国人拍摄的清民之际武汉照片而言,陈君的集藏即数以千计,其中不少为罕见佳品。两年前,陈勇君将这些照片见示于余,余深为感佩。陈君邀余参与这批图像的选辑编纂,期以面世,供社会利用,余欣然允诺,遂有近一年来的合作。经反复梳理,精选五百余幅图片,按历史次序编成前后相贯的七章43节,部勒成一部外人拍摄的晚清民国武汉影像集,略有条贯地展示国际视野下的近代大武汉的若干侧面,这或许可以丰富百年前后武汉图像史料宝库,增进国内外人士对雄阔而深邃的“大武汉”之认识。
  
  本册汇编的图片,最早为1655年西方人绘制的湖广地图,照片最早的是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等官员合影(雕刻印刷)、1871年英国人拍摄的武昌黄鹤楼全景(该楼于19世纪80年代焚毁)、1878年拍摄的汉口茶叶加工场景。照片类型有,早期蛋白质照片、银盐照片、立体照片、玻璃照片。资料源自英、法、美、俄、德、日、意等国出版的书籍、杂志、画报、报纸,所涉书刊80余种、200余件。另采列国名信片、信札、税票、烟标、货币上的武汉图影,还有几种外人拍摄的原始底片。原图说明文字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本编择要翻译成中文。
  
  本册所涉历史过程,依次为汉口开埠—湖北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围绕这些重要节点,本册编入一系列或细致入微,或宏阔壮丽的图象,如湖北新政的巨制——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展现清末矗立的“亚洲雄厂”英姿,由此我们更确信“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名论。辛亥武昌首义及阳夏战争的喋血硝烟,将中国人民创建共和的伟绩昭显。抗日战争最大战役——保卫大武汉,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史的辉煌一页,我们今日展阅武汉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图片,心魄震撼;仰视参加武汉空战的兰天雄鹰,仍会奔涌而出禦侮卫国的豪情。
  
  本册面世,获武汉市人民政府支持,人民出版社精心组编,武汉市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也予以帮助,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本书图片除特别说明刊载的图书、刊物,均为陈勇君收藏的明信片、照片,或对信札、票证、器物等的翻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