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本报记者 周洁
说起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百岁老人聚集地,长寿之乡。然而巴马县属老、少、边、山、穷、库地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全县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5年末精准识别有50个贫困村,占全县103个行政村的48.54%;1.38万户贫困户、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3.1%,高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近年来,巴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因村施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扶贫,同时大力扶持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新成效。
生态旅游脱贫
“10年前,我们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收入,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自从开展旅游扶贫以来,我们实行‘公司+农户+协会’的模式后,村民们全程可参与游客吃住行一条龙的活动安排,经营收入按股分红。现在村里逐渐形成了人人有工作,个个有事干,家家当老板的氛围。”甲篆镇坡纳村支书杨灵说。
坡纳村的发展是巴马县建设田园乡村的缩影,也是全县旅游脱贫发展历程的缩影。近年来,巴马县政府在坡纳村投入各类建设和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大力发展农家乐,建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度假村,从2005年“零游客”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2000多元到2016年2.2万元。2017年,是巴马推进全域旅游的一年,也是全县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巴马县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逐渐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的脱贫路子。
同样得益于巴马县发展旅游扶贫的效果的还有那桃乡平林村。作为巴马长寿文化发祥地之一,平林村区位交通便利,乡村生态景观优美,长寿文化底蕴深厚,是巴马县城近郊理想的乡村田园度假养生胜地。但长期以来,平林村仅依靠粗放型种养,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找不到脱贫项目,人们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
近年来,巴马县把平林村定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发的旅游脱贫贫困村,并鼓励能人投资带动,村民参与,开启了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据了解,2010年平林村邓氏兄弟在外地经商致富后,回到村里带领群众开发乡村旅游。初步定位为景区建设注重带领村民集体致富,深挖“惟仁者寿”长寿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连接赐福湖休闲养生度假基地且距县城近的地缘优势,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全县旅游发展中谋划。在房屋建设、村屯道路美化、绿化、亮化及路灯安装、房屋立面装修、农家屋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均融入仁寿文化,精心打造“仁寿山庄”,使新农村建设更具民族特色,村庄变公司、村民成工人。
据介绍,目前平林村已形成“景区+能人+农户”旅游扶贫模式,吸纳约80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1人,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1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18000元。敢烟屯4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占10%的股份,项目运营后,40多名村民在景区务工,在家门口领工资。2016年,入股村民分红6万元,敢烟屯贫困户全部脱贫,旅游发展为这个贫困村撑起了致富的一片天。
“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就是不断提升巴马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巴马的发展就越有前景。”河池市常委、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