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盘年中经济·问道丨田国强:改革治理将进一步夯实稳中向好态势
2017-07-19 12:31:00 来源:搜狐财经

  ——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早于上半年总体经济数据的发布,各类机构的预测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印证了整体经济的向好态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表示:“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呈现向好的态势,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田国强日前就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风险以及未来改革重点领域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上半年经济运行亮点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请问中国经济的突出亮点有哪些?

  田国强:进入2017年以来,经济呈现回稳态势,从实体经济表现看,同期企业经营效率大幅回升,其中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超过20%,相比2016年的个位数增长以及2015年的负增长明显改善。我们研究预计,2017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75%;CPI增长1.7%,PPI增长5.0%;消费增长10.5%;投资增长8.3%;出口增长8.0%,进口增长14.9%。

  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亮点突出,比如,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回暖明显,PPP项目加速落地使得民间资本在基建中的投资增速增加是重要原因;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组成部分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增速看,虽然房地产投资有所下滑,但制造业投资有所回暖,基建投资则继续维持高增长;全国进出口增速持续复苏,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源于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进口价格的持续回升。

  经济发展仍面临内外部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是否夯实,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存在哪些挑战?

  田国强:2017年,中国经济虽有回稳态势,但从房地产、消费、投资等数据和资本市场的气氛综合来看,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点,短期内触底反弹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比如说一些先行指标如PMI等也显示经济下行风险犹存,金融脱实向虚、脱实成虚的现象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同时债务风险尽管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债务结构性非均衡发展也值得重视,这些都将给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进入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较2016年有所加快,但各经济体的增长路径差异明显。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复苏较为强劲,欧盟复苏步伐加快,日本则相对乏力。新兴经济体中,仅印度和中国经济持续较高增长,以巴西等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受益于国际油价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出低谷,逐步走出经济衰退或者增长停滞的泥淖,但非资源出口国的复苏之路依然比较艰难。而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的同时,诸如安全问题、难民问题以及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发酵的趋势,这都对世界各经济体团结合作提振经济提出了严峻挑战。

  同时,我们面临的内部风险仍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缩压力依然存在。2017年前5个月核心CPI同比增速较2016年有所上升,但受食品价格的影响,CPI较2016年有所下降,PPI同比增速在2017年2月份达到顶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尽管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在逐步回升,甚至在2017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4.6%,然而考虑到PPI增速自2017年4月起已开始逐步下降,未来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预计2017年下半年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将有所下降,2018年很可能进一步下滑,通缩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明显上升。

  企业杠杆率高企,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总额为190.9万亿元,总负债率为257.0%,其中,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总额为123.5万亿元,负债率为166.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1.4%,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5.1%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102.1%。目前我国企业债务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风险:企业盈利能力能否持续改善是我国企业债务面临的最大风险;在外部金融条件收紧的情况下,我国利率可能被迫上升,将造成企业债务负担加重;随着金融机构持续去杠杆,如果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拖累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偿债能力,最终传导至银行部门使得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政府负债总体可控,但从地方债务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风险。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0.6%,比2015年有所降低,但同美国14.1%—18.9%的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地方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债务处置新规将增加个别省市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隐蔽,风险控制困难,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和负债结构差异较大,导致信用风险难以准确估算;土地财政造成还债困难和违约风险,土地财政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还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潜在风险来源。

  新增贷款中房贷占比连续下降,但总量继续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隐患。在新增房贷方面,其增速放缓,但远高于历史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庭房贷增速开始明显滑落,但存量居高不下,这表明,家庭债务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未来改革治理的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提振中国经济的关键着力点是什么?

  田国强: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必须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勃发创新力。前者让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后者不断提升或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滑,两者都会让生产率提升。这又都需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如此才能形成改革的增长红利。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但更多是来自于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更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这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制度性根源因素。通过深层次制度变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应该从何入手?

  田国强:改革千头万绪,关键领域的改革方向至少有三:民营经济同等对待化、金融市场开放化、土地要素流转市场化。这三点其实也都是跟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究竟应该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条主线有关的,涉及到如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及其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其要旨还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将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和职能逐步限定在“维护”和“服务”上,也就是制定基本规则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提供制度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应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及其改革落地的执行力问题。只有改革真正到位,才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之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和推高潜在增长率。

  我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严谨实证分析表明,市场化改革对缩小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落差及提升潜在增长率的作用非常明显,在理想状态下“十三五”期间经济平均潜在增长率甚至有可能会超过9%。不过,这都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的结构性改革来同步解决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松绑放权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有限政府和有效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决议得到真正有效执行和落地,才可能实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