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新闻 本报北京讯(记者赵姗)进入发展新常态,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区域比较优势的构成要素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重塑新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今日本报的圆桌版邀请到三位地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就“从区域分化看新动能培育”这一话题展开深层次探讨。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东良认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特征:一是发展走势从“高速式增长”转向“结构性分化”;二是发展布局从主攻“板块发展”转向主打“轴带结合”;三是发展时序从“部分区域优先”转向“同时同步推进”。原因主要有:一是发展阶段不同;二是资源禀赋差异性;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调整”效应。建议深化跨区域协同合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东海认为,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乃至区域文化的差异,加之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对于各地来说,关键是搞好对接、抓好落实。一要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二要着力推动城市群发展;三要积极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对各地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防止产能过剩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二是培育新动能要与改造提升旧动能并重;三是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详见今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