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是此次报告三大专栏的关注点之一。
报告在“关于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讨论”专栏中提出,须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考虑得更深入一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报告表示,由于近期经济数据表现较为亮眼,各方对目前经济走势是长期下行趋势下的短期反弹、还是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的讨论增多。
经济呈现回升态势
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显现出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2016年三季度以后,经济回升势头有所加快,至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小幅回升,累计上行0.2个百分点。
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形势的分析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就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报告对经济表述的变化,反映了各方对目前经济形势持乐观看好的态度。
数据显示,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增速等实物量指标较快回升,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一季度,发电量同比增速由1.8%回升至6.7%,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速由-9.0%回升至15.5%。国外学者通过夜间灯光数据等指标,为中国经济回升提供佐证。
报告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本轮经济回稳持续时间已经超过12个月,明显超出之前几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近日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并表示,过去几个月,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增长表现良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回暖受多重因素影响
报告指出,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中的周期性因素好转,结构性因素也有改善。从周期性因素看,出口和外需回暖是今年一季度GDP回升的重要动力。2017年一季度,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有研究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加快背景下的外需回暖,推动了企业补库存和生产复苏,加之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的驱动,可能将继续带动工业生产和投资向好,进而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有人提出,在对周期拐点判断时容易受惯性思维干扰,周期拐点往往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被确认。从结构性因素看,经过过去几年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供给侧结构有所改善,市场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一带一路”和高铁经济圈的红利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积聚。
对此,报告总结指出,本轮经济回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逐步深化的表现。随着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都将继续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但报告同时指出,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较为突出。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大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不少。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加强,IMF等机构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超过上年,2018年还有可能继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特质没有改变。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适度增长,有助于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
不久前公布的人民银行2017年第一季度企业家及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信心指数等指数自2016年以来逐季回升;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就业预期指数也连续回升。
当然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还面临不少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处在大调整过程中,强劲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一些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风险外溢效应。经济回升受房地产、基建投资以及补库存效应推动较大,近期企业效益改善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等上中游行业,官方PMI持续呈现大企业扩张、小企业收缩的格局,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增长、防范资产泡沫和促进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较多挑战。
因此,要适应经济潜在增速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