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强,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2017年3月16日,根据深交所《2016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2017年股市可能面临的8种风险因素之中,投资者认为排在首位的风险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解禁将进入高峰期”。
据WIND数据统计,2017年合计解禁市值为29464.29亿元,比2016年的23431.79亿元增加6032.50亿元,增加幅度为25.74%。其中2月、9月和12月,是三个解禁小高峰,当月解禁市值均超过3000亿。这三个月的解禁规模分别达到3040.63亿元、3531.83 亿元和3359.26亿元。
如此大的解禁压力,虽然不会全部都转化为对于股价的“抛压”,但其对市场带来的心理压力却显而易见。在今年限售股解禁大潮来临之际,大股东清仓式、断崖式减持正在不断冲击着二级市场。基于此种情况,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为防范长久困扰A股市场的减持风险打上了更为牢固的补丁。
大股东减持为何招人恨?
究其原因,大股东减持会导致股票价格快速下降,给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以第一创业(002797)为例,5月7日晚间,第一创业公告称,公司36名股东手里的9.8亿股股票即将上市交易。随后5月8日、9日,第一创业股价分别大跌9.17%和8.75%。截至5月26日收盘,已累计下跌62.66%,在9.8亿股首发限售股5月11日解禁后,公司股价更是连续三个交易日“一”字跌停。
有人会问到,减持为什么会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呢?其本质原因在于,大股东大幅减持表明其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认为公司目前的股价已经高估,这会直接导致市场预期公司未来发展状况不佳,从而引起“负反馈”效应,最终造成公司股价下跌。
新规下,清仓式减持行不通了!
本次新规,在覆盖对象范围上有了进一步扩大。之前对上市公司董监高有所规定,现在扩大到了IPO前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以及通过非公开发行(定增)持有股份的股东。按照规定,通过二级市场,大股东一年能卖掉总股本4%。通过大宗交易“过桥”,又可变相在二级市场减持4%,两种方式并用,理论上每年能减持8%!但现在大宗交易难度加大,想搞清仓减持,很难了。究其原因,突击套利空间会逐步收窄,甚至无法覆盖承受的风险与付出的成本。目前流行于新三板及PE市场的“集邮”策略与突击入股行为,会因为被划入特定股份/股东而面临解禁后的减持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解禁后每90天只能通过二级市场减持1%,通过大宗交易每90日只能减持2%且接盘方要被锁定6个月,这将会大大降低解禁后减持的收益率。
减持信息披露更加及时、透明
前段时间,美的集团股价创出历史新高之后遭大股东减持,成为社会焦点事件。根据深交所5月15日披露,何享健5月12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美的集团3232.84万股,占总股本0.5%,减持均价为每股34.68元,套现金额超过11.2亿元。此外据公开信息显示,何享健和美的集团此前均未披露减持计划。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何享健2016年4月进行大笔增持时,同样存在未事先披露的情况。这不得不令人展开遐想,在美的股价创出历史新高之际,大股东有借机套现之嫌。
基于此种情况,本次新规做出了完善减持信息披露的要求。比如,增加了董监高的减持预披露要求,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细化完善大股东和董监高的披露规则等。
总体而言,股份减持制度是资本市场重大的基础性制度。但是无序、违规的减持,不但严重影响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的预期,也对二级市场尤其是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基于新规的出炉,修改后的减持制度将更加合理引导市场流动性,逐步建立起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长效机制。
■ 编辑|徐冰莹,财华社财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