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东去杠杆,风险到底转给了谁?
2017-05-29 08:05:00 来源:搜狐财经

  上市公司股东去杠杆,风险到底转给了谁?

  谭浩俊

  据上证资讯不完全统计,自今年4月份市场调整以来,截至5月22日两市累计有95家公司合计发布了143份补充质押公告,另有3家公司披露存在被强行平仓的风险。而在这95家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超过30家,占比约三分之一,提供融资的则几乎全部是券商,直接来自银行的质押融资占比不到10%。

  补充质押,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股东去杠杆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再不进行补充质押,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以及股东的融资杠杆,相当一部分股东可能会面临平仓的风险。显然,这是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也是上市公司股东补充质押的主要目的。只有把杠杆降下来,才有可能应对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补充质押的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则显得风险更大,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炒新”之风过盛,多数次新股被炒离了正常的估值轨道,出现了估值过高的现象。而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非原始股东,显然是炒作的最积极参与者,也是上市公司估值出现不正常变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只是为了赚笔钱就跑,这些股东或许不需要等到补充质押,而只要在自己能够接受的价位上逃离,就能赚得钵满盆溢。只有那些想占领制高点、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非原始股东,才有可能成为风险的接盘者。而随着大股东解禁期的逐步到来,以及估值泡沫的逐步刺破,这些接盘者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平仓风险,不得不通过补充质押来降低杠杆、化解风险。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管理层对市场的监管以及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市场恢复生机,很难为股东们的高杠杆提供支撑条件。这也意味着,那些不惜一切代价通过高杠杆进行收购或者利用高杠杆进行其他形式收购和投资的股东们,也就无法通过股价的变化,让他们的收购转化成利益,让他们安心地成为主要股东、大股东,甚至控股股东,让他们放心地继续在高杠杆上跳舞。最终,只能依靠补充质押来降低杠杆,减少风险,避免出现被平仓的现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股东们通过补充质押,暂时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平仓风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风险。如果市场继续低迷下去,甚至进一步下挫,以次新股为代表的被高杠杆收购的上市公司,也可能会出现股价进一步下行的现象。到时候,可能连补充质押也无法避免被平仓的结局。到时候,风险又将由谁来承担呢?提供高杠杆资金的券商,自然是风险的承担者之一,有可能出现包括补充质押股在内的质押物,也无法弥补股价大幅下跌造成的窟窿,从而带来资金风险。如第一创业,5月份以来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了45%,接近“腰斩”。为什么?就与近一段时间以来高杠杆遭遇弱市场有关,与券商面临使用高杠杆资金股东出现风险有关,与日益严厉的监管有关。

  如果说券商面临风险是自找的、是罪有应得话,伴随着股东利用高杠杆资金进行各种收购行为,导致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从而让很多普通投资者也成为高股价平台上的一员,被急剧下跌的股价悬在高空,就有点冤枉了。虽然投资者都清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但象中国这样一个不太规范的散户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似乎也不只是追风那么简单。因为,不追风就意味着没有机会,而追风则意味着会不断地被悬在空中。假如高杠杆收购这样的问题能够少一点,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也就会少一点。遗憾的是,从监管角度来看,对高杠杆收购似乎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2015年的股灾,是因为银行支持的高杠杆场外配置造成的,去年一些上市公司的恐慌,则是保险资金高杠杆收购带来的,此次的股东面临高杠杆平仓风险,则是券商引发的。有钱就任性,就会撒野,中国的股市,到底会被“从天而降”的资金折腾成怎样,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为股市风险提供炮弹,已经成为银行、保险、券商等常用的手段,原因就在于,对由此带来的风险以及出现的违规问题,没有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相反,会出手相救。从表面看是救股市,实质是为这些机构的错误买单。自然,也就没有谁会在乎规则、尊重制度、规范行为。这,不能不令人思考。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tanhaojun1962)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