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紧抓“一带一路”机遇促外贸稳中向好
2017-05-23 12:17:00 来源:搜狐财经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朱菲娜

  正当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潮流抬头之际,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却表现亮眼。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之后,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17年前4个月我国吸收外资情况和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39.8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土。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为世界经济注入一股清流和正能量,是对频繁发起“双反”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对中国外贸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堪称重要机遇。

  中国成国际贸易保护最大受害国

  前不久,先后传出美欧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或作出不利的终裁。

  商务部消息显示,美国东部时间5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来自中国进口的工具箱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与此同时,欧委会近日就对华热轧板卷反补贴案作出终裁披露,拟裁定我企业4.9%—42.6%的补贴幅度。

  美欧两大主要贸易体发动对中国产品的“双反”调查,主要基于其内部经济形势需要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甚至不惜破坏世界贸易规则来维护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促进就业增长。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已经对华作出7例“双反”终裁,高额的反倾销税率频频出现。比如,继对华非晶织物、普碳与合金钢板、硫酸铵和卡客车轮胎裁出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后,美国决定对中国不锈钢板带材实施63.86%—76.64%的反倾销税率和75.6%—190.71%反补贴税率。

  高税率和高频次“双反”调查对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损害。据介绍,2016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2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37亿美元,达到历史高点;在高科技领域,2016年美国企业对华提起24起“337调查”申请,其中已发起调查22起,同比上升了120%,这些调查今年将陆续迎来终裁。截至2016年底,美国正在对中国产品执行的反倾销税令有102个,反补贴税令38个,总计140个。中国是遭受美国贸易救济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已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调查针对中国。2016年,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19起,涉案金额143亿美元,案件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36.8%和76%。一些国家频繁对中国钢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大,对相关产业出口形成严峻挑战。

  自2017年以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依然频发,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继续成为摩擦焦点。

  消除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贸易主体之间存在贸易摩擦本来很正常,问题是,欧美的不少裁决无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有关条款已到期的事实,继续坚持使用替代国做法,并计算出高额的反倾销税率,这让中国难以接受,中国已就此向WTO提起诉讼。但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美方将无视不利于自己的世贸裁决。无视规则和破坏规则,将对中美经贸关系是一个大考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就此回应称,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是“有牙齿”的。如果世贸成员以一己之利无视世贸规则,拒绝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裁决结果,多边贸易体制将名存实亡,甚至可能重蹈上世纪30年代贸易战的覆辙。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亦多次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过度的贸易保护不仅无助于缓解美国国内申请人所谓的损害,而且因为限制产品进口,有损美国进口商和下游产业的利益,影响美国国内就业和消费者利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之间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对两国乃至全球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应克制、审慎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推动产业对话,通过磋商妥善解决贸易纠纷,为全球经济治理树立典范。

  正如商务部部长钟山所说,美国出口的26%的波音飞机、56%的大豆、16%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目的地都是中国,最近10年间,美国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1%,几乎是同期中国对美国出口年均增速的两倍,“合作是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合作可以消除不确定性,这对稳定2017年贸易形势来说非常重要。

  今年外贸形势仍有望稳中向好

  贸易形势与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7年春季)》分析,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同时,“逆全球化”浪潮涌动,保护主义势力上升,国际政局动荡多变,不确定性增多。从国内看,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增长和效益回升,市场预期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并快速成长,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推进,就业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所加快。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综合考虑,2017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有望略好于过去两年,但还存在诸多挑战和压力,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二是新一轮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三是贸易摩擦的影响进一步凸显。同时,目前中国占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2016年为13.2%,这是1971年以来其他国家均未达到过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加频繁。

  同时《报告》强调,中国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具备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条件。

  一是外贸竞争新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网络健全高效。出口效率和响应速度远高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大批企业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开拓市场和国际化经营的宝贵经验。中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才,2016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8%,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规模仅次于美国,为培育外贸出口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不断积聚。中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深入推进,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正在为外贸发展提供新的重要动力。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稳步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

  三是外贸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外贸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有力提振了进出口企业信心,降低了企业成本。2017年,商务部将继续推进落实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外贸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确定重点政策清单,落实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差异化政策,深入推进新业态试点,继续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着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实行积极有效的进口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同时,加大自由贸易协定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已签署实施的14个自由贸易协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开拓国际市场。综合来看,今后一段时间中国进出口有望继续回稳向好,但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高珂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