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新政公布
2017-06-24 09:56:18 来源:武汉晨报

 

汉网   (记者彭学武) 昨天,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招才局联合举办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高效服务四个方面。武汉拿出最优政策,支持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确保实现“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目标。

武汉现有各类高校89所、科研机构96所,在校大学生约130万,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球单个城市前列。

两个指南+两个平台

通过“两个指南、两个平台”这样一套系统化制度设计,实现“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让大学生看得懂、好申报、易得到。

专科学历须年龄不满30周岁

用户指南

制定申办《流程清单》,让大学生看得明白、容易获得,降低大学生申报扶持的难度和成本。每条政策办理的资格条件、资料要件、流程环节、办理时限、兑现方式等具体内容,都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进行说明,用生动活泼的示意图来标示,大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个指南,就可以清晰明了地知道政策有哪些、去哪儿办、怎么办、多长时间能办好。

保障安居

组建创业服务团,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商事、财税、法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全流程专业化服务。

每年建设和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内达到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的人才公寓总规模。

创业工位

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且家庭在本市无自有住房的,均可申请人才公寓,最长可租用至毕业3年期满。

各区(开发区)在相对优越地带,建设创新街区、大学生创业特区、大学生众创空间,分别提供不少于1000个具备百兆宽带、共享会议室等配套办公条件的创业工位,供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免费使用,最长使用期可达1年。

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新城区(含汉南区)创业就业,购买首套住房可不受购房限制。

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政府以奖励形式发放“人才住房券”,用于企业人才和大学生购、租住房。

大学生免费创业工位实行全市统一登记、网上申请、分区管理。

部门指南

关于政策落实工作责任部门的《责任清单》。每一条政策都有具体的责任部门在后台运作办理,每个部门都会根据承担的政策办理事项,当好“后台服务器”,对应“用户指南”设计政策事项办理的内部运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要件材料,最大力度优化办理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办事周期,确保政策畅通无阻、执行有力,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兑现,提高行政效率。

创业融资

建设集聚居住、消费、文娱等生活要素,融合社交、分享、创业等服务功能的大学生主题社区。

主题社区

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担保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

配备餐厅、超市、众创空间等必要的公共设施、共享空间。

扩大“青桐基金”等政府性创业基金规模,加大向大学生创业企业投资力度,最高可给予100万元股权投资。

提供符合青年需求的特色优质物业服务,并提供免费的文教卫体、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

实体平台

以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依托,建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每个区(开发区)都要求设立大学生服务专窗。在大学生服务中心、服务专窗配备服务专员,按照“一次性告知、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要求设计服务规范,大学生可以就近到大学生服务中心、服务专窗,了解咨询政策,申请办理。

各区(开发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或种子基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习(训)见习

5年内建设3000个以上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

每年选出200个左右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各给予10万元项目资助。

建立大学生实习(训)见习统一管理平台,实行网上申报、市区共管,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实习(训)见习机会。

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在我市初次创办小微企业,企业正常经营3年内,给予实缴社保费和税费等额资助扶持。

每年底由市人社部门按规定给予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奖励、补贴。

线上平台

市招才局将推出信息化服务平台,把大学生政策事项全部上网办理,实现线上咨询、线上申请、线上受理、线上兑现。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或移动客户端在线查询政策服务,申请办理政策服务事项,在线提交有关材料,除常住户口登记等必须本人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外,其他绝大部分政策事项都可在线办理,就像“网上购物”一样,“你交材料、我发政策”,让大学生“尽量少跑腿、最多跑一次”,大学生只要“动动手指头”,政策扶持就办好了。

基层就业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将有关工作任务纳入市绩效管理和领导干部年度考评体系。

每年在街道(乡镇)、社区(村)提供1万个以上基层社会服务岗位,按照不低于本地新就业大学生平均薪酬水平,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保持武汉房价、生活成本、基础教育、城市活力等比较优势,稳定大学生对留汉宜居、宜业、宜创的良好预期。

每年从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单列一定比例名额,定向招录在我市社区(村)委员会、公益岗位、“红色物业”管理岗位等服务达到规定年限的大学生。

建设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服务专窗,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方便大学生办事和留汉创业就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