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村之“魂”,读懂“乡村”新内涵
2019-05-13 10:32:03 来源:汉网

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求知》梳理摘编了总书记“三农”工作的经典论述,供大家学习。

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

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我们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乡村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县一级基本都通高速公路了,大多数村庄都通公路了,村一级宽带互联网基本都覆盖了,物流配送也大规模下乡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局性、总体性的战略部署,必须从系统性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安排,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安排。

王立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4期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对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长远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真正落实好相关政策,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城乡关系的演化及乡村发展有其规律,认清规律,因势利导地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少出偏差,避免发生基本导向性问题。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2期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国土空间均衡布局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2012年12月7日—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基本改变了农民的事农民办的做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下一步,要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2015年4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业被国际大资本垄断,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新理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反映了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念和战略设计的与时俱进的变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新道路。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本回报率,一二三产业能否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产业在产业价值链所处的位置。

陆梦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网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是农村农业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不高的“三农”问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 “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新时代新使命而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首次提出。这既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政策倾向的矫正。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白雪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载《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1.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我到海南去时,就对海南的同志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学

要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有的地区特别是平原面积小的地区,一度把很多二十五度以上坡地划进了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学,要实事求是,该改正的要改正,该退的要退够。这样做,短期看可能减少一些粮食产量和耕地数字,但这是可持续的粮食增产思路。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3.要敢于碰一些禁区,拓宽思路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更是水价改革难点。提高农业水价会增加种地成本,但不提价、用水成本过低,就难以实现农业节水。现在做好人,不増加农民负担,以后地下水采光后,就不只是个负担增不增加的问题了。要敢于碰一些禁区,拓宽思路,通过精准补贴等办法,既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农业节水。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价值。发展离不开绿色,只有认知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只有通过发展,不断积累起强大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能力,我们才能不断加强市场投入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最终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体现了绿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湖北日报》2018年4月28日第4版

绿色发展新理念通过重塑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和谐诉求,也是合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和异化性的批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弘扬。

张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9日

留住农耕文明的乡愁

1.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如果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靠谁来传承农耕文化?我听说,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哈尼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农村不能成为荒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村庄空心化和“三留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外在表现是村子空了,本质上是人一茬一茬离开农村。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7年12月12日—13日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的讲话

5.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许嘉璐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人民日报》2016年4月12日

乡村是一个携带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基因,且集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多元要素为一体的人类文明体。但是,当我们古老的乡村“变成”了农村,具有中华文明基因的乡村就变成了一个单一的经济体。按照这种产业分类思维,就有了21世纪以来把教育从乡村撤走,各种要素加剧向城市流动的情况。如果没有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家继续按照这种产业分类的思路走下去,中国的乡村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再是承载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基因的乡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将时刻面临着断根的危险。

张孝德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长江日报评论员秦梦婷 邢帆 整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