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全力支持企业为创新主体
2015-07-27 08:41:33 来源:汉网
来源:长江日报
 
《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是我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9”政策文件中,“管总”的顶层设计文件。其核心意图是回答市场与政府、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创业、开放与创新几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创业者是整个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如何把握好政策导向,妥善运用公共创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长江日报记者昨日独家访问了此项政策起草部门——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中的相关部署,是我市有史以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的最大红利,同时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了完善的服务体系。
 
转变:
 
以企业为主体重构产业创新体系
 
武汉素以科技资源大市著称:过百万大学生、国字头高校院所集中、科学家众多……受此影响,武汉以往的创新模式更多的聚焦在如何发挥庞大的科技资源的优势上——财政资金为大量科研项目买单,扶持团队与企业转化实施科技成果。
 
然而事与愿违,多年实践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拥有众多创新资源却没能成长联想、华为、小米这样的领军企业和新兴产业,知识没有实时转化为财富。
 
问题的症结在于创新链条选错了传动方向:4年前,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发明“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却选择与山东企业联手转化获利。华中科技大学“乐行天下”团队在武汉起步,企业度过生存期后却远赴深圳落户,短短两年间成为高成长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背后,体现了武汉以往的“创新”缺乏产业需求。
 
创新的起点不应该是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而应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上的需求为导向。
 
《意见》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政府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以政府采购的“惠”促进企业在创新研发上的“投”。
 
对接:
 
企业转型可借政策红利
 
政府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和干扰,并不意味着对企业不管不问。相反,《意见》为企业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提供了更多红利。
 
《意见》提出,武汉要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适度超前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可主动对接政策导向,借政策商机快速发展。
 
对接政策并非简单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对传统企业而言,要抓住武汉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试验场的机遇,主动向“互联网+”靠拢,创新生产模式、盈利模式,争取政府“后补助”、“后奖励”和购买服务。
 
初创企业要果断投身重点产业。企业初创期风险最高,以往,社会资本不敢投,财政资金管理者受专业限制也不敢碰。《意见》提出要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把创业扶持资金从无偿资助变为股权投资,与社会资本捆绑投资,并对创投机构进行补助,带动社会资本向初创企业倾斜。
 
延伸:
 
“众创圈”包围创业者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意见》提出打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生、青年教师、企业高管和科研人员是武汉重点支持的创新创业人群。为了契合这部分人群创业生态,武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形成环高校众创圈、大东湖创客带。创业者进入众创空间创业,可享受房租补贴和水电、宽带网络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
 
策划举办“武汉国际创业周”、“科技节”、“科幻节”等一批创新创业主题节会,倾力打造青桐汇、光谷创新创业大赛等特色活动品牌,让武汉成为海内外创业先锋领袖的汇聚地、国际性创新创业活动的集聚地。
 
此外,武汉还将打造“天使之城”,政府财政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市各类天使投资总规模超50亿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