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韩玮 张晟 通讯员刘家华 洪芬
今日10时许,江流奔涌之下,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芳草绿”从汉阳拦江路穿江而过,向武昌复兴路疾驰。此刻,相距700米的上游江段,鹦鹉洲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武汉实现同日“两跨”长江的城市奇观。
“一个城市一天之内以桥、隧两大通道跨越长江,在中国交通史上还是首次,堪称壮举。”昨日,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评价。
两大过江通道,令武昌、汉阳往来更快捷。
记者试跑,从汉阳鹦鹉大道驾车上鹦鹉洲长江大桥,6分钟即达武昌巡司河街;从武昌江边复兴路地铁站乘车,3分30秒后,到汉阳拦江路。原来穿行两地30分钟到1小时的耗时大大缩短。
这也是一次漂亮的跨越。站在相距2.3公里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上远眺,“国际橘”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如彩虹卧波分外出挑。设计方、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万田保称,水面中间只设一个主墩、边跨以悬吊方式跨越江滩,兼顾了长江两岸景观效果,降低了对通航及水域环境的影响,确保江滩完整性。而地铁从列车选择到轨道建设,都最大程度减少对地面的震动影响。
昨日,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站在最新版武汉交通指南图前,无比感慨:武汉交通格局的变化,既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超越。
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政治、军事、商业发展,逐渐形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三城”的多中心城市格局。从孙中山提出“联络武汉三城为一市”的《建国方略》,到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阔手笔,百年来,武汉既坚守着“三镇三城”的独特性,又孜孜于“三镇一城”的融合命题。
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汉建成;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在汉通车;2012年,中国首条跨越长江地铁通车运营。明年,随着跨越汉江的地铁3号线通车,武汉三镇将实现地铁成环,“万里长江第一环”呼之欲出。
从“三镇三城”到“三镇一城” 武汉加速求解百年越江命题
记者韩玮 张晟
多中心的城市起源,造就了武汉“三镇三城”的历史格局。
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不仅关乎一个城市的贯通。因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武汉在中国版图上的“立交”作用不可替代。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新世纪的今天,百余年来,武汉一直致力于破解跨越长江天堑、“三城”融为“一城”的历史课题。
多中心起源,形成“三镇三城”的城市格局
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介绍,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当属东汉末年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筑的夏口城。
隋、唐、宋、元时期,武昌、汉阳分治,两城独立发展。
元、明、清时期,武昌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直至明代成化十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后,才出现汉口。明末清初,它成为中国内河最大港口。1861年,汉口开埠后,商贸迅速崛起。武汉呈“三镇三城”鼎立至今。它形成了武汉独有的地理风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桎梏不言而喻。”
孙中山《建国方略》,首画架桥通隧蓝图
上世纪20年代《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1953年,毛泽东亲自拍板,在龟山、蛇山之间架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
1957年,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大桥在汉建成,连通中国南北,连通京广铁路,列车过江时间由一个多小时缩短为几分钟。毛泽东提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
由此,武汉开启架桥通隧的城市建设史,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从一纸蓝图开始走向现实。
一两年建一座新桥,“武汉速度”当惊世界殊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与长江大桥形成万里长江上第一个城市内环线。从长江一桥到长江二桥,时隔38年。
此后,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武汉跨江大桥建设开始加速。
2000年,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白沙洲大桥建成通车;仅隔1年,武汉军山大桥跨越长江,成为当时长江上最宽公路桥;
2007年,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凌空飞架,画圆了国内最长的城市外环线;两年后,世界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通车,成为京广、沪汉蓉高铁的过江通道,并打通武汉的三环线;
2011年12月,二七长江大桥建成,连接汉口、青山;本月28日通车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将为武汉二环线“画圆”扣上重要一环。
目前,武汉已实现八桥飞架长江的格局。一至两年新建一座跨江大桥,“武汉速度”当惊世界殊。
桥隧连线成网,“三镇一城”释放巨大活力
空中架桥的同时,武汉也在加紧江底通隧。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通车,武昌、汉口核心闹市区添快速越江直达通道。2012年,中国首条越江地铁——2号线在汉通车,武昌、汉口同时进入地铁时代,实现4分钟互达。今年12月28日,随着4号线2期通车,武昌、汉阳近在咫尺,真正实现三镇人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世纪愿望。
刘庆平认为,轨道交通和长江大桥加速连线成网,给城市发展带来史无前例的进步。随着桥、隧及二环、三环、武汉大道、长江大道等快速路网间的沟通畅达,复兴大武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地铁2号线和长江大桥拉近武昌与汉口中心区域距离,二七长江大桥和地铁4号线一期加快青山与汉口间的互动,4号线二期和鹦鹉洲长江大桥共同加速汉阳与武昌中心融合。
12月3日,沌口长江大桥和杨泗港长江大桥同日动工。至2019年,11座长江大桥将串起三镇5条环线。百年课题正加速破解。
在畅通中国这样一个多向互动的轮辐结构中,处于轴心地位的武汉,不仅承接武汉通,更关乎中国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三镇将在保持区域活力的基础上,更加有机融合、四方畅达。
从汉阳府到武昌城 “芳草绿”穿越大武汉千年历史
记者张晟 韩玮
今日开通的地铁4号线二期,将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一线串起。这些数字化的地名,记录、传递着古汉阳府的地理信息。地铁从汉阳越江后,连接武昌老城。这仅仅3分钟的穿越,好似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年轮。串起明代古城门起义门,以及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等首义文化的象征。
4号线2期,如同打通了一条历史与现实勾连的时空隧道,古驿道、汉阳府、张之洞、起义门、武昌城……这些沉淀的老武汉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扑面而来。无怪乎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感叹,随着2期的开通,4号线成为武汉地铁线路中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
刘庆平介绍,地铁4号线二期串起的区域,古街古名非常多,如钟家村、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等,一直沿用至今。
钟家村最早得名于楚国,距今已2800多年。从楚国开始,历经秦、三国、隋唐宋元明清,王家湾以东,杨泗庙升官渡以北,都是古城区。
至隋代,有了汉阳城。史料记载,汉阳城曾为江北的衙门,汉阳大道曾是一条古驿道,因其与汉阳府的紧密联系而得名。它连接着五里墩、七里庙和十里铺等驿站,古时百姓进出位于钟家村的汉阳府,走的正是这条道。“五里”、“七里”、“十里”等数字,代表着驿站与汉阳府的实际距离。
今日起,往来这些“驿站”,将乘着“芳草绿”列车一路飞驰,眨眼即到,从王家湾到钟家村,也不过十余分钟。
4号线二期工程车站艺术墙艺术执行、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斌说,提起汉阳,就不得不说到张之洞。在汉阳兵工厂原地附近,4号线设有一座五里墩站,站内有4幅壁画,名叫《张公督鄂》。
“以张之洞主政湖北二十年为主线、分别从工业、教育、交通与军工四个方面,阐述武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第一次‘腾飞之路’。”卢斌说。
记者进入站内查看,这4幅壁画各有其名。《冶铁自用》讲述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等;《求学自新》回忆他创办自强学堂、两湖书院和农务学堂等;《筑路自强》描绘了他督办粤汉铁路、芦汉铁路、京汉铁路;《强兵自立》则记录了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局(后改为汉阳兵工厂)。
4号线二期对于武汉近现代历史的挖掘,同样颇有力度。卢斌介绍,武昌相邻的首义路站、复兴路站,车站装修设计充分挖掘近现代历史沉淀、风景人文,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合到装修设计中。
这两站主题分别为《红色首义》、《复兴有路,再望武昌城》。《红色首义》以辛亥革命为创作母体,收集大量有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照片,通过水墨画手法将历史照片艺术提炼、重组。
《复兴有路,再望武昌城》则以武昌标志性建筑为主体,通过收集武昌古城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物件等各类符号,按时间演变进行重构。让人们在观赏壁画时,追寻那些消逝的记忆,并在当下的城市发展和复兴中建立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