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晨报 作者:肖若冰
原标题:新型公共自行车年底无缝对接地铁
公交集团正式接管将率先登陆汉口“开”进小区、景点
公共自行车将被公交集团正式接管,车子将提档升级,点位将进小区,年底有望在汉口亮相。昨日召开的武汉公交都市规划及公交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5年建400公里自行车道
今天是武汉市第8个“无车日”,倡导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是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之一,能否真正实现方便快捷也是市民们关心的问题。“我是一个骑行爱好者,参加了不久前的一场自行车比赛,其中有一段路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施工做高架,把原有的非机动车道改成疏解路,道路破损严重,只好连夜加工一条临时自行车道给比赛用。”虽然自行车环保,但自行车道短缺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市交委副主任夏焕运表示,根据公交都市的建设目标,今后“自行车道”将纳入我市新建道路规划中。
2012年10月,武汉等全国15个城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其中“公交+慢行”的出行模式被写入武汉公交都市创建实施方案中,武汉除了继续扩容公共自行车网络,还提出了新的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自行车道。
夏焕运介绍,未来5年内,将增加自行车租赁点和车辆投放,逐步增加并调整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公共自行车总规模达到10万辆;建设非机动车道网络,在主城区新建或改建400公里的自行车道。
公共自行车将改头换面
“无人看守的智能化、方便取用、点位进小区。”新型的公共自行车将应运而生,据悉,公共自行车将被公交集团正式接管,目前市交委等部门正在积极考察的准备过程中。新型公共自行车新在哪儿?首先就是身价提档升级,这次将引进“高大上”的自行车,轻便结实,“三个小伙子上去都没问题”;造价昂贵,价格可能会采用500元或者1000元不等。
其次点位变新,这次的公共自行车将进入小区门口、景点游览区域和轨道交通(地铁、公交)衔接,最后一公里能“骑行”回家。因为成本昂贵,押金也会相对提高,超过1.5个小时将会收费。
夏焕运介绍,新型公共自行车将会率先登陆汉口,江汉、江岸、硚口年底有望亮相。
此外,我市未来五年将更新黄标公交车2026辆。同时更换新能源车,至2017年,清洁燃料(LPG、CNG、LNG等)和新能源车辆达到车辆总量的70%。新能源车造价210万左右,是现在使用的空调车造价的3倍,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分别补贴50万。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车将会和有关企业采取合作或者租赁的方式。
另据湖北日报讯
昨日举行的武汉公交发展座谈会透露,今年4月起停摆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即将在年底以全新面貌重新启动。
2009年4月,武汉公共自行车正式运营。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举措之一,武汉公共自行车曾吸引全国关注。但仅过5年就因运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衰败困局。今年4月,该市政府向鑫飞达公司收回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权。
昨日,该市交委副主任夏焕运表示,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摆后,政府相关部门已多次前往杭州、太原等公共自行车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考察。新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将借鉴杭州模式,采用政府投入、公交集团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运营,目前仍在培训管理人员阶段。
据悉,新公共自行车系统仍将收取押金,骑行超时将扣钱。站点启用智能租车系统,无人看守,同时选用更为昂贵、结实的自行车,避免后期大量维护。考虑到此前扩张太快的教训,新的公共自行车将于年底在汉口试点,待条件成熟,再推广至武昌、汉阳。
夏焕运表示,之前的公共自行车除了管理不善外,基础设施不到位也影响了市民的骑车热情。根据该市“公交都市”规划,到2017年,在主城区将新建或改建400公里的自行车道,让骑车市民有路可行。同时在站点的设置上,不再一味追求设在大街旁,而是更侧重于小区周边以及公交、地铁站点附近,方便市民使用。
另据经济日报2014年4月20日报道
2009年,武汉市政府将免费租用自行车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当年4月,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武汉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后的今天,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却陷入窘境,现有的自行车租车点中,三分之一无法还车、三分之一无车可租。
政府投钱了工程烂尾了
“这车怎么还?”4月14日,在湖北武汉市汉口新华路公共自行车站点,记者遇上前来还车的赵女士。“我从百步亭过来,车却还不了,只好骑回去。真麻烦!”赵女士说。
像赵女士这样使用公共自行车却找不到还车点的武汉市民不在少数。在武汉市永清街公共自行车停车点,两辆已坏损的免费自行车被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锁着。从早上9点到12点多,停车点一直没有管理员,也没有市民租车还车。下午1点左右,市民李女士来还车,却不知道该怎么还。
记者在武汉市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的“退卡办公室”看到,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得满满当当,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办理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公共自行车越来越难用,市民们“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
据了解,目前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除上海龙骑天际公司负责该市青山区外,其他城区均由武汉鑫飞达集团运营。可以说,鑫飞达集团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面对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困境,鑫飞达集团回应表示,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导致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如今的局面实属无奈。
事实真的如此吗?
和以往政府包揽不同,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营+免费服务”模式,即政府出让户外广告位资源、企业市场化运作、百姓免费享受公益服务。随着城市面貌和地位提升,城区户外广告位炙手可热。仅鑫飞达一家的站点广告覆盖率就达80%,还不包括政府额外奖励的一批大型户外广告位。同时,有些自行车站点经营着小商亭,也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一位业内人士算了笔经济账,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就超过3亿元。
广告位到手了、押金收了、商亭开了,自行车管理却出了问题。一些市民直指运营商“重经济效益,轻管理服务”。对此,鑫飞达不愿意透露收入情况,只透露年运行费用达5000万元。
武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是鑫飞达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主管部门。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的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但记者调查发现,鑫飞达运营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说,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了,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上并无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结局谁也没料到:“政府投钱了,企业赚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
“武汉模式”问题出在哪儿
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大体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投入+国企运营”,以杭州、太原等地为代表,是全国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主流。另一种是以“政府引导+民企运营”为代表的“武汉模式”,虽能有效减轻项目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压力,但也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汉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认为,公益项目交给民营企业运营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本身就具有逐利的特点,民营企业更是如此。要求民营企业像政府部门或者国企那样不计投入地运营公益项目,并不现实。所以,“武汉模式”出现了“以投入不足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的怪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也认为,公共产品具有生产阶段的非竞争性和消费阶段的非排他性特征,一旦将其引入市场化道路,运营的公益性就会受到损伤。
乔新生表示,公共产品市场化需要政府严格监管,制定准入退出机制。而自行车运营企业须精细管理,按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布账目,接受公众的监督,赢得市民信任。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博导张继涛认为,公共自行车是公益性项目,政府有形的手不能缺失。如武汉公共自行车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但政府主管部门却不掌握公司经营状况,这是不行的。另外,主管部门缺乏制约措施。两年前,就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坏车太多”、“无车可租”,主管部门却没有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者中止合同停止投入。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只有良性运行且发挥效益的公益项目才能真正惠民。
拟提前终止与鑫飞达合作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引起武汉市政府高度关注,已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改进措施。记者了解到,武汉市将提前终止与鑫飞达的合同,调整公共自行车管理模式,暂定由公交集团接手运营。
据武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武汉市与鑫飞达集团此前达成的协议,双方在公共自行车上的合作将持续至2017年。但去年10月起,相关部门就关注到鑫飞达的服务、管理达不到要求,便提出提前结束合同。另一方面,鑫飞达也一直对外称“亏损”,表示难以经营下去。经多次协商,鑫飞达愿意退出武汉市场,但双方在赔付金额上始终未达成协议。目前,武汉市政府已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请审计公司对鑫飞达的资产,包括公共自行车站点、自行车数量等全面审计,同时全面清算财政资金对该公司的软硬件投入。
针对终止合作一事,武汉鑫飞达集团董事长刘纯启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武汉市政府方面的任何通知,也未接到终止合作的相关协议,但对武汉市政府作出的决定,鑫飞达将积极配合。
刘纯启表示,鑫飞达将承担企业该承担的责任。在没有与武汉市政府终止合作协议之前,鑫飞达仍将履行公共自行车运营责任,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刘纯启同时坦言,让一家民营企业运行公共自行车项目确实有难度。
武汉市政府参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陷入窘境并非偶然。“武汉模式”在启动初期就存在车辆少、站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运营过程中企业比较注重广告效益,却忽视了公共自行车的管理,而政府在监管上也存在缺陷。
叶青建议,今后,政府发展公益事业应转变思路,多听取群众建议,综合利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既不能让运营方“赔本赚吆喝”,也不能让其“过分自由”。同时,还应合理设置站点和调配自行车数量,尽快让这项惠民工程更好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