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晚报
说起杆秤,很多“90后”、“00后”可能都没见过,如今市场上大多是电子秤,但在一些农村,杆秤仍然是许多小商贩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工具。秤,作为衡器,量的虽是斤两,称的却是良心。
昨晚,央视《新闻联播》“践行核心价值观”专栏,以《江家秤:毫厘不差的“良心秤”》为题报道了新洲区邾城街做了200多年秤的江氏一家,由于多年来秉承“分毫不差”的标准,江家的秤早已名声在外,被称为“良心秤”。
5代人200多年规矩做秤
新洲邾城东关路66号,70岁的江玉珍向央视记者展示了家里的一杆百年老秤,上面的刻度依然清晰。“我家5代人都是做秤的,传到我这辈已经200多年了。”江玉珍说,当年做秤的有好多家,江家的秤是最受欢迎的。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一杆秤看起来简单,但却要经过10多道工序、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每杆秤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招牌。”江玉珍说。
做秤虽难,但更难的是守住心底的良心秤。这些年,时常有商贩拿着钱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都被她严词拒绝了。所谓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会相差七八斤。
老人说:“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没鬼。”
手艺面临失传 诚信不会断代
1988年,江玉珍和弟弟江远斌一起开厂做秤,许多乡下做生意的流动商贩都会到他们的作坊里买秤、修秤。“只要说是江家的秤,别人都会对你放心。”新洲居民老王收了20多年棉花、土鸡蛋等农产品。据他介绍,从前在新洲、红安、麻城等地,商贩们下乡做买卖时,常以江家做的秤为招牌揽生意。
跟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江家做秤技术也面临失传。做秤的手艺原本是传男不传女。但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被下放,弟弟江远斌年龄太小,做秤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继承下来。
如今,江玉珍已白发苍苍,弟弟江远斌也已经60岁,两位老人的做秤手艺却难觅继承人。尽管如此,江玉珍和江远斌两兄妹还是教育家里的晚辈,做人就像做秤一样,要守规矩,不越线。
目前,新洲区正在收集资料,计划将江家的制秤工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小小秤杆和秤砣上蕴含的丰富文化和人生哲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