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4月1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向洁通讯员戴亮)10日,记者从楚才竞赛委员会获悉,7万余份楚才试卷,经历了半个多月的“过五关斩六将”后,其中的12%已顺利进入终评序列。谁将成为“华侨城杯”第34届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的最闪“楚才”,哪篇文章才是最牛“神作”?由30余位特级教师、资深媒体人、学者、高校教授、作家组成的“大咖”评委近期将作出最终评定。
在这些“大咖”眼里,真正的“楚才”需具备哪些素养?今天上午,记者在终评现场分别采访了三位专家评委。
儿童的视角捕捉社会热点
怎一个“趣”字了得
《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蔡家园具有双重身份——曾经的参与者、今天的评审者,1993年,当时还就读于武昌县一中的他,经过全县中小学的层层选拔,有幸走进了设在武汉市少儿图书馆的楚才赛场。“印象很深刻,那年的题目出自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今夕是何年》,比较对我的路子,当时还拿了个一等奖。”
这两天,蔡家园重点关注的是小学六年级的一道题目《合伙》。前后详看了100余篇准获奖作文,蔡家园引用两句诗来评价:赤橙黄绿青蓝紫,无边光景一时新。
“孩子们视野,今非昔比。”“蔡家园表示,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写作套路,楚才强调的是个性和本心的释放,这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合伙”二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不仅仅关注“小我”,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比如:环保、高房价、假离婚、二胎、反腐败等等,他们以儿童的眼光去看社会,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行文措辞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孩子的思想深度甚至已突破了年龄的限制,不屑于人云亦云的趋附,而是努力诠释自己独立的思考,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尊重个性尊重创造
“神游”与写实都欣赏
两天看到170多篇高一年级的《起风了》,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天笑称,“自由的风很爽!”
田天表示,《起风了》这个题目看似简单,谁都能下笔写,谁想写好都很难。“风”给人的范围很宽泛,有自然界的风,也有社会上的各种“风”,孩子们的笔犹如无数个开放的窗口,让虚虚实实的风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同于有的老师喜欢咬文嚼字,他个人更喜欢看文章的构思,尊重创造与个性。印象较深的是,有位选手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和一位反盗猎大哥的缘分,从西藏一路到可可西里,从风淡云轻到风云变色,直到反盗猎大哥在一场与盗猎者的战斗中牺牲。如果说细思深想,这段经历肯定并非作者亲历,但有现实生活为基础,“神游八方”也未尝不可。
一篇文章显生活百态
不爱看学生作文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朱长华表示,作文是一面镜子,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虑都有可能通过这面“镜子”反射出来。从大量的楚才作文中不难看出,如今孩子们的眼界和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所吸收的信息量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值得一说的是,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信息源,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需引起家长、老师们的关注,比如:同样是看电视节目,这几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的出现,让许多孩子受益匪浅。而另一些所谓抗战神剧、古今穿越剧的泛滥播出,也让一些孩子沉迷不已,以至在写作中经常出现张冠李戴、不知所云的现象。
“往往从一篇文章,就能看出学生的生活百态,不爱看学生作文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朱长华认为,楚才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展示文采表达心声和感悟的平台,对于参与评审过程的一线教师而言,也是反思教育教学的一个难能可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