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座"长江大桥"或在宜昌 地图中的湖北故事多
2017-02-07 08:08: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湖北巡抚严树森主持绘制的《鄂省全图》。

去年以来,我省地图整理应用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工作专班耗时1年多,收集有关湖北的各类古、近代地图资料2万余幅,《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也将于今年出版印刷(本报1月30日1版报道)。

经纬交错,记载沧海变迁。抖落历史烟尘,一幅幅地图徐徐展开,映现出一个厚重、多彩的湖北。

最早“鄂”字地图

刻于800多年前

目前,专班找到最古老的包含湖北信息的地图,是1136年雕刻在石碑上的《禹迹图》,该图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现存的石碑雕刻地图中,《禹迹图》是最古老、也是最早使用网格符号表现比例的地图。

地图描绘了宋朝时期中国的全景,其中水系、海岸很接近现代地图的形状。图中行政区名有300多个,标注名称的河流近80条。图中长江和汉江交汇处,被标上了一个“鄂”字。

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这幅珍贵地图的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省地图整理应用工作专班负责人徐汉卿表示,对这幅地图还将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从中发掘出更多关于湖北的信息。

宜昌曾现史上首座长江浮桥

在《湖北省历代地图成果概览图集》中,收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版的《湖广舆图》,图中湖北的省界与今天有很大不同,绘制也未必精确,但其中已清晰地标注出了监利、天门、建始等地名。

在图集中,还收录了明代《江汉揽胜图》,图中黄鹤楼与晴川阁隔江相望,江面上大小船只千帆竞发,岸上房屋鳞次栉比。

“明代这两幅图,反映湖北自那时起就是长江中游重要省份,武汉已经是一座贸易发达的繁华城市。”徐汉卿说。

而到了清代,有关湖北的地图更加准确。1754年绘制的《大清分省舆图》之湖北图,用不同图形颜色标注了山脉、州府等,当时的湖北省界与今天已有些相似。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湖北巡抚严树森主持绘制的《鄂省全图》中,对驿站、道路,长江各沙洲都已有标识。

古代地图中,还隐藏着一些趣闻。清代的《四川湖北水道图》,用山水写意手法,描绘了从岷江到湖北荆州段沿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赋、历史掌故作为注释。其中有一段写道:“夷陵以下有虎牙山、荆门山,昔公孙述依此做浮桥拒敌……”

这浮桥指的是公元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挡刘秀大军,在今宜昌东南隔江相望的两座山间搭建跨长江浮桥,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

图为清代中期绘制的《湖北省抢修长江、汉水堤工图》,画出了长江荆江段、蕲州段,汉江的老龙堤至汉川谢家院段的大堤修筑工程。

纪录长江防汛壮阔史篇

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发生过多次大洪水,古人为抵御洪水而做的努力,在湖北地图中多有表现。

清代中期绘制的《湖北省抢修长江、汉水堤工图》,就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全貌。图中着重画出了长江荆江段、蕲州段,汉江的老龙堤至汉川谢家院段的大堤修筑工程,标明了需要修筑的江段、堤防长度以及责任部门。目前,国内尚无同时代的类似地图。

另一幅《钟祥县部堤十八工全图》,绘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显示了安陆府钟祥县境内襄河沿岸18段河堤溃口的修复情况。图上的“京山隄”等6个地方,用贴红标注了工程开工状况。

1871年,由历史地理学家马征麟编绘的《长江图说》,在精确性上有了很大进步。全图以空白方格为底,依据方格大小推算,地图比例尺约为三十万分之一,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绘制最精确、比例尺最大的一幅长江中下游水道图。

1884年绘制的《全漕运道图》之湖北漕运道图,则详细描绘了长江水道中的沙洲、矶头、支流、湖泊等与漕运水道密切相关的地物,像洪山宝塔、黄鹤楼、白沙洲等地标,都能在图上找到。该图绘制精美,艺术观赏价值也颇高。

日本间谍曾细绘湘鄂地形

近代以来,中国曾饱受欺凌。侵略者们在中国大肆掠夺各种资源。地理测绘信息,也成为他们攫取的目标。

1906年出版了一份《湖北省全图》,该图为铜版石印,列出了比例尺、经纬度和图例,无论是编绘水平还是印刷质量,在当时都是出色的。但是,这幅地图的作者是日本人岸田吟香。当时,很多日本人以企业人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华搜集情报,岸田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日本对湖北地理信息的搜集,在更早之前就已开始。《湖北长江经济带历史地图》中,收录了一套1883年绘制的《湖广云贵旅行图》,这套地图制作精良,其中汉口地图的精度已经达到1/2000。名为“旅行图”,其实这是日军工兵中尉小田新太郎深入中国境内绘制的军用地图。

“从甲午战争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对中国进行了系统的测绘工作。”徐汉卿揭秘说,这一行动持续了几十年,攫取了大量重要情报,“如今这些地图,也已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之一。”(湖北日报记者彭一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