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方言建档的重要部分,武汉市去年率先完成了武汉方言采集与建档工作。市档案局编研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13个城区被划分为40个方言片区,共有99位方言发音人录制了时长达23.99小时,容量为322.93G的292盘光碟的音、视频档案资料,这将成为武汉方言抢救性记录的宝贵资源。
1月15日,武汉市方言建档工作首席顾问、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熊一民副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透露了此次武汉方言采集建档背后的故事。
成为武汉话发音人条件苛刻
此次武汉方言采集与建档工作时间比较紧张,最大的难度就是找到合适的方言发音人。
熊一民告诉记者:“不是每一个武汉人都有资格成为方言发音人,我们的要求比较具体,比如包括本人在内的家庭三代都必须生活在武汉,本人没有离开武汉2年以上的经历等等。”
即使符合以上条件的武汉市民,也未必就适合参与方言采集建档工作。“有人年纪太大,身体状况欠佳,不仅口齿不清,也无法承受较长时段的语言采集工作;还有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完整念出我们提供的字、词、句。”熊一民介绍。
因为这些略显苛刻的要求,全市虽有579位武汉市民报名发音人,各区仅安排了其中的276人参加发音人培训,最终只有99位方言发音人脱颖而出。
“社会生活对方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巨大的,事实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所谓会说‘最标准’武汉话的发音者了。”熊一民表示。
湖北省档案馆方言视听室建成
轻点触屏,听一段方言段子,或欣赏一部方言短片,查询方言资料如此直观、便捷。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由湖北省档案馆筹建的湖北方言视听室已建成,将我省方言档案转化为多媒体资料,可实现快速、直观查询。
湖北省方言档案视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底,省档案馆完成湖北方言建档,并将档案制作成可随时取用的多媒体资料,利用自助交互式平台实现即时点播。视听室收录方言档案数据达2个多T,涵盖我省17个市(州)所有县(市、区)。
1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湖北省方言视听室提前体验。这间60余平方米的房间如同一个小型影院,配备立体声扬声设备、互动电脑触摸屏、大幅投影设备、语音录制器材等,墙壁采用专业隔音材料,具备专业语音录制功能。
电脑触摸屏主页是一幅湖北省地图,点触其上标注的各市(州)、县名称,即可打开该地区方言档案库,其中,武汉市所辖13个区全部单独成库。可查询的方言资料包括规定文本、自选文本两类,均制作成语音朗读、方言曲艺、歌舞表演、纪录片、微电影等节目,点击节目名,该音视频立即在投影屏上播放。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武汉各区提供的方言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东西湖区档案收录《百里湖乡打夯歌》,展现该地区场面壮观的劳动场面;黄陂区将京剧《智斗》改编成方言剧,用黄陂话演绎阿庆嫂与刁德一的斗智斗勇,颇具趣味;硚口区请生活在该地区的居民朗诵汉正街竹枝词、湖北慢板《张大爹的黄昏曲》等,展现硚口文化特色。
此外,还有松滋说说鼓子、天门腔说唱、赤壁快板、云梦皮影戏、随县推秧草歌等。
不少方言视频精心制作,具有知识性与史料价值,如江夏区档案收录纪录片《溯源湖泗 古韵流芳》、大冶市档案拍摄专题纪录片《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用方言讲述一方历史文化,令观众既能听到纯正方言,又可获取文化知识。
据悉,省方言档案视听室将于近期面向社会开放,届时,市民可自由查询方言资料,体验原汁原味的方言魅力。该视听室还将发挥语音记录功能,进一步充实湖北方言档案。
有些武汉话好读不好认
此次武汉话的采集与建档工作相当严谨,发音人需要走进专业的录音棚发音,而且需要朗读的内容还不少。“他们要念完我们提供的固定文本,里面大概有300到500个字,800到1200个词语,还有50个左右的句子,以及若干段落;各区还根据实际,编制了自选文本给发音人朗读。”熊一民说。
在录制音频与视频的过程中,专家与档案系统的工作人员们还需要不时对发音人进行提示。“很多武汉人常用的字词在电脑上显示以后,发音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不认识,怎么读?”熊一民笑称,自己有时候不得不上去用动作演示给他们看。
“武汉话里面,将装汤水的容器称为‘ (读古gǔ)子’,当这个词出现在PPT上的时候,好多发音人就傻眼了,我就跟他们解释这是什么东西,他们才明白过来;还有武汉人喜欢把‘蹲’说成‘跍’(读哭kú),但是当‘跍’字出现在PPT上的时候,他们也是说不认识,我们就演示一下蹲这个动作,他们就懂了。”熊一民说,“其实还有更多的武汉方言用字,是压根在电脑字库里找不到的”。
年轻人的武汉话跟着普通话跑
此次武汉40个方言片区,分别进行方言采集。“随着社会交流日益频繁,武汉中心各城区市民在发音上的差别越来越小,不过细微差别还是有的,比如以汉口话为标准武汉话,汉阳人的武汉话就略带着一点蔡甸口音,而武昌人的武汉话则多了些儿化音。”熊一民表示。
江夏、黄陂、新洲、蔡甸等新城区的方言情况就更显复杂一些。熊一民解释:“在语言研究中有一个‘权威方言’的概念,对武汉话而言,普通话就是权威方言,所以现在的武汉话受到了普通话的不少影响;而对江夏、黄陂等来说,普通话、武汉话都是权威方言,因此当地人的方言变化就更复杂了,它受到了另外2种方言的交叉影响。”
据介绍,此次武汉方言发音人被分成了2组,老年组的年龄为55岁~65岁之间,青年组年龄为25~35岁之间。熊一民发现,青年组的武汉话已经明显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音调变异严重。尤其是“色”“客”“鹤”等字的念法,老年组与青年组是显著不同,“这几个字,老武汉人是‘入声字在阳平’,差不多是念第二声,而年轻的武汉人则是入声字跟着普通话走了,念的是第四声”。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让新一代的武汉人保留方言传统,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熊一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