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盐碱地上“山楂树之恋”
2017-11-25 22:35:48 来源:盐城新闻网

秋末初冬,又是山楂收获的季节。在江苏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畔的一片山楂林里,红彤彤的山楂如同喜庆的小灯笼,缀满枝头。林间忙碌着的八旬老农朱同康喜笑颜开。

\

谁能想到,这个占地130亩的苗圃果园,曾经是一块寸草不生的盐碱荒地,如今已经成为翻身河畔一条延绵两公里的绿色长廊。这位怀揣绿色梦想的老人默默地坚守38年,在黄海滩头播绿不辍。

果实满枝的山楂林园

11月8日,笔者来到朱同康的苗圃果园,眼前的山楂树,主干粗大,枝叶像童话里巨型蘑菇伞似的。树上密密匝匝的山楂果被采摘工人使劲一摇,便下雨似地落了一地。20多位妇女和老人忙着捡果,装进一个个红色编织袋中。

“一棵山楂树能摘多少山楂啊?”笔者问正在司磅称山楂的工人孙家富。

孙家富手指一竖喜滋滋地回答:“一棵树平均能摘三四百斤,多的一棵能摘六七百斤山楂呢!”

“那么一亩地能产多少山楂呢?”笔者追问。

旁边一位妇女搭话说:“你们可以算算嘛,一亩地平均22株山楂树,那就是六七千斤山楂啊!”

还有一位妇女接话说:“今年是‘小年’,逢到‘大年’,产量至少还要增加两三成呢!”

看着整齐排放在山楂树下的一袋袋山楂果,笔者又问:“这么多山楂,怎么销呢?”

孙家富笑着说:“马上山东人的卡车就来收了,他们收去做食品、酿酒、制药,迟来的人还收不到呢!他们和这里是老关系户了!”

这时,采摘山楂的工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山楂林真是绿色银行啊!今年一亩能收入五六千元,以后山楂树越长越大,果子也会越结越多,那该是多高的‘利息’啊!”“我们哪里需要外出打工啊?这就是‘金饭碗’啊!”

辞别了采果工人,笔者走出山楂园,来到了朱同康的苗圃。这里长满了红叶李、大叶女贞、青垂柳、紫薇、北美海棠等多年生景观树苗,有3万多株。据了解,这些景观树苗明年起将陆续开始出售,总价值达五六百万元。

构筑38年的绿色梦想

正在忙碌的朱同康,年已八旬,虽略显驼背,但身板硬实,精神矍铄。

谈起在这片盐碱地的筑梦史,朱同康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的风风雨雨。他出生于1938年,家境贫寒的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1961年,他投奔远在沈阳农业大学工作的哥哥,接触了许多农业知识。1963年,在国民经济调整、压缩中,朱同康随着全国性大下放的洪流,回到了老家临淮公社三洪大队,当了12年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学大寨干农业,但农业面貌难改,乡亲依然贫困。

1980年,邻近他家的临淮公社林场沿着翻身河的高地招标承包,但是没有人应标。这是一片盐碱荒地,遍地白花花的盐碱,连杂草都不能生长。难道就让这片盐碱地永远地荒芜下去吗?朱同康站在荒滩上极目远望,望着令人窒息的盐碱,产生了令人吃惊的想法:他要把这片无人问津的盐碱荒地描绘成林木苍翠、果实累累的瑰丽画卷!他毅然和公社林场签下了50年的承包合同(50年期满还可优先续签),承包下这片130亩的盐碱荒地!

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朱同康此举近似疯狂!在人们的惊讶、质疑中,朱同康开始了他艰难的筑梦之旅。

数十年的执著坚守

盐碱地的特点就是土地饱含盐分,根本不适应作物生长。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农民,朱同康当然知道盐碱地的这一特性。他通过查阅相关农技书刊,得知种植山楂树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于是,他采取换土的办法,栽下了2000棵山楂苗。但由于土壤盐分太重了,栽下的山楂苗还是被盐分腌死了。面对这当头一棒,不少人劝朱同康赶快收手,否则就会越输越惨。

朱同康没有被挫折击倒。他对这片盐碱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发展林果,首先要在治碱改土上攻坚,不治好碱害,就谈不上圆自己的绿色之梦!

朱同康挖了上千个栽树苗的坑,把坑内的泥土围在每个树坑的四周,垒成了土围堰,蓄起了雨水,逐步淡化盐分;在树坑内外种起了草,腌死了再栽;到养殖户家买来一车车猪粪、牛粪和杂草搅拌后倒在树坑内,使树坑中泥土的有机质逐步增加。从1980年开始,干到1986年,整整干了六个年头,两千个日日夜夜,虽然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但土质宜林了,土地的价值也升高了,这无形中的升值筑牢了朱同康绿色之梦的根基。

作为林果园,仅仅土好还不行,还必须有好的树种和苗木。朱同康从北方山区引进野山楂树苗,到山东引进优良品种山楂接穗,赴承德和青岛果园学习嫁接技术,回来当起了师傅,带领乡亲搞起了山楂嫁接。以后他又多次南下北上,到一些苗木基地学习取经,引进优质景观树种和树苗。他每年还要花费上千元订阅报纸杂志,潜心学习林果、苗木栽培技术,掌握山楂销售行情和苗木生产管理新技术,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方针政策。伴随着苗圃和山楂园的一步步发展,朱同康也逐步成为林果、苗木栽培的行家里手。

永不言退的绿色初心

朱同康在盐碱地上多年的开拓和坚守终于结出了硕果,苗木渐成规模,山楂也年年丰收。他当初的绿色梦想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在朱同康不平坦的创业之路上,最艰难的就是改土,长达数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似乎是百分之百的“赔本买卖”。山楂林第三年开始桂果,但那只是零星收益,与投入根本不成正比。以后逐步进入盛果期,那也是一年增加一些收入,不可能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但投入却是一个硬指标,嫁接、修剪、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的人工费,加上购置机械、肥料及其他管理费用,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面对各种挫折,他从未停下创业的步伐。老伴和亲友劝说他,子女都有很好的工作,经济条件也很好,日子完全过得去,加上年已八十,何必操心劳碌,还要承担市场风险,不如见好就收,享享老福。

朱同康对家人和亲友的劝说也很理解,但是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绿色之梦,不忘当年的绿色初心。他充满豪情地说:“党的十九大,习总书记把‘美丽’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中,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我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人家塞罕坝人创下了那么大的事业,我做了这点成绩算什么呢?我只能把林果园做得更大更好,绝不可能半途而废!”

“将来您年纪更大了,真的干不动了,这片林果园怎么办?”笔者笑着问道。朱同康也笑着说:“有办法,到那时我就让在界牌镇农业中心的二儿子接着干!这片林果园一定会更加繁盛,更加红火!”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