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物保护世纪工程收官 湖北抢救6万文物标本
2016-10-13 10:11:00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从昨日在汉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上获悉,长江三峡文物保护世纪工程验收工作顺利实施,考古工作者近2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称,2014年至2015年,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长江三峡文物保护专项验收。经过全面严格的审查程序,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对工程的社会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是国家大型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的典范。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称,三峡考古工作的开展,堪称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根据保护规划:三峡共有考古项目723项,规划总勘探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87万平方米。其中湖北217项,占30%;规划勘探面积190.6万平方米,占总勘探工作量的1.23%;发掘面积43.796万平方米,占总发掘工作量的23.42%。

1993年,我省率先编制湖北库区文物保护规划,为国家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和湖北库区的基础资料。项目合同制、协调协作制、项目监理制、科研课题制、资料集中制等制度创新以及程序管理、现场管理、资料管理、课题管理、经费管理等规范管理举措,奠定了湖北基建考古管理的新模式和新体系。为做好三峡考古工作,湖北省文物局邀请了全国各专业考古机构、高校院所来鄂承担考古任务。

经近20年艰苦努力,考古工作者抢救了一批珍贵文物。湖北三峡考古出土了从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5000多件,重要文物、标本6万多件。其中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清理出宋代官府区、居民区、宗庙区和墓葬区等重要遗迹,在国内首次全面发掘出一个宋代的县城遗址,是中国城镇考古学研究的新突破。

文物保护工作使三峡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新区域和新石器研究的热点地区;大量新的考古发现为探讨文明起源提供了新资料,同时理清了蜀文化影响三峡的全过程和楚文化经略三峡的清晰脉络。更可贵的是,三峡考古已初步破译出巴文化千古之谜这一学术难题。

此外,42处具有典型峡江地方特色的民居、寺庙、桥梁等传统建筑,按“系统规划、集中保护,规模发展”的思路,分别在秭归、巴东、兴山及夷陵区集中复建。这些体现三峡地域特色的建筑,在三峡蓄水后形成了一批文化底蕴丰厚的新景观,保留了峡江城镇和居住发展的历史印记和悠悠乡愁。(海冰、通讯员张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