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春运在“变与不变”中刻画铁路先行印象
2019-03-05 22:49:49 来源:汉网

据媒体报道:3月1日,为期40天的2019年铁路春运圆满结束,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1亿人次,首次突破4亿人次,同比增加2539.2万人次,增长6.7%。

春运年年有,岁岁皆不同。从1980年《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出现“春运”一词,到现在已有30多年,而春运大军也从当初的1亿人次增长到如今的4亿人次。数据的突破不但透露出民众对铁路的依赖和信任,而且折射出铁路部门的努力与进步。回看2019年春运,关键词还真是不少,有“反向过节”的新趋势,有“酷炫科技”的新加盟,有“站台团圆”的一分钟,有过收获,有过惊艳,有过温暖,有过感动,流动的春运在“变”与“不变”中刻画铁路先行印象。

观念的变化促使“反向春运”渐成规模。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反向过节”成为一种新团圆方式。长久以来,“过年回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人慢慢“想开了”,与其在热门线路上急匆匆地挤着回家,不如让父母孩子舒适地坐车来城里过年。这种新团圆方式为拥堵的春运“疏堵”,让公共交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几年前,“反向春运”就已经初见端倪,去年铁路部门更是对某些冷门线路推出打折优惠政策,正是抓住了市场对于“反向过节”的一种新需求,引导旅客错峰出行、舒适乘车、过团圆年。今年“反向春运”客流已初见规模,铁路各方向客流更加均衡,运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旅客出行更加畅通。

科技的融入“配齐”民众回家的幸福感。科技元素在中国铁路陆续亮相,大大缓解了旅客的“春运焦虑”。曾几何时,春运售票大厅里的排队长龙让人一眼望不到头,进站过安检也是跟着队伍缓缓往前挪动,进站后拖着行李找厕所、手机没电找插座,上车后闻到最多的是泡面的味道,“耳熟能详”的是“花生瓜子八宝粥”。如今化繁为简的“智慧”,点亮了人们的出行路。手机购票、扫码支付、网上订餐、站内找厕所等等不过是“指尖上的功夫”,刷脸进站逐步普及,广深城际铁路更是率先实现支付宝刷码乘车,旅客仅需3秒左右就完成了买票、取票、现场核验身份证等进站环节,和坐地铁一样。科技的魅力就在于智慧与品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与惊喜。

不变的坚守定格春运中“感动的瞬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春运”于很多人来说是回家,是团圆,但对坚守在岗位上的人来说是工作,是责任。他们也许是深夜站台相聚1分37秒的情侣,也许是零下40摄氏度离天空最近的养路工,也许是弯腰为身挂尿袋的老人整理衣服的客运员,也许是整夜为“中国速度”保驾护航的动车医生,也许是“猫在”旅客列车车厢下面的上水员......为了大家的团圆,铁路人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春运”台前的精彩从来少不了“幕后”工作者的敬业奉献,更有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当亿万民众节日里感知亲情真情时,铁路人和父母妻儿互嘱冷暖,定格春运中最温暖、最美丽的瞬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历经30多载的春运变化很大,民众出行的观念变了,高铁多了,城市近了,服务提升了,出行方便了,流动的春运在变化中逐渐成长,焕然一新,描绘着铁路先行的奋斗画面。不变的是坚守岗位的人,那些在寒冷春运中为我们带来温暖、带来感动的坚守者,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被定格在繁忙的春运印象中,是“铁路先行”画面中的“点睛之笔”。(王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