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生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全家都在配合着帮儿子完成寒假作业。今年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拍文明事”“讲文明事”“写文明事”。要求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身边的文明行为,并且最终用小报的形式呈现。
寒假即将结束,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寒假作业”。这就是为什么郑先生家几次晚餐很有“仪式感”的原因,就是为孩子的寒假作业,配合着孩子完成作业的状态。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作业”成为了孩子“大难题”,相信当下的每一位家长都身有体会。给学生留作业本无可厚非,但是最后有些却成了家长的作业。
留作业是让孩子温故学习的新知识,把新知识学懂弄通,但是近几年来的“创新”作业成了大难题,孩子不会,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只能家长帮忙完成。对于这些“家长作业”总的来说就是“太多”和“奇葩”。前几年是孩子的作业太多,中小学生的作业就要写到半夜,甚至写到半夜也写不完,家长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只能陪着,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辅导老师”。出台中小学生作业减负后,中小学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作业上表现为更加重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多作业题都会以实验、项目、小报等情势完成,即便是书面作业,也更偏向于把题目融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中,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奇葩”作业。
面对“堆积如山”和“奇葩作业”家长只能帮忙,孩子不会的进行辅导,无关紧要的东西家长也只能代劳,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孩子都不懂的作业也只能全家出动一起完成,孩子上学后,辅导孩子作业也就成为了每位家长的“必修课”。对于这些作业,都是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的作业,也有一定的道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不断激发孩子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但是初衷是好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老师不被理解,家长也很苦恼。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孩子却不能完成的作业就成了家长的作业。所以说教育从娃娃抓起没有错,但选择方式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适合孩子,真正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家长的能力。创新型作业没有错,但必须是科学有效的,面对孩子视角的,切莫成为走过场,最后沦为家长的“必须课”。(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