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别离”,哪来“大团圆”?
2019-02-09 00:27:15 来源:汉网

2月9日是正月初五,北京三大火车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将迎来返程小高峰。(2月8日,新京报)

白岩松在《朗读者》里面讲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觉得可以去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但可以回的地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家”也有着专门的论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在中国,家事也是国事,所以过年回家——春运,就成了国家大事。

提到春运,不能不提高铁。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打心眼儿里感谢高铁的,从一片空白到四纵四横,国家斥巨资用十年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可以和高铁网络相提并论的,还有同样连结繁华都市和偏远乡村的公路以及汽车和民航产业。这些令人骄傲的基建,让无数人的回家之路告别了痛苦和艰难,变得温馨和体面。其实回家是对“家”的守护,哪怕国家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家过年依然是国人在传承民族文化时最接地气的一种表现。

家国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民族魂魄。回家的路越来越好走了,曾经那么深入骨髓、刻入基因的对回家的执着仿佛变得不那么可贵了。“反向”春运和“旅游”过年成了热词,于是有人要问:“家国文化变了吗?”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制造业的变迁都在悄然发生并影响着“春运”,而文化之所以珍贵,是在于沉淀、历久弥香、经年不改。虽然没有在家乡过年,但是团聚的亲人却没有改变,对亲情的渴望更没有消失。

作为出身铁路工人家庭的铁四代,在我的记忆中,年味儿是那堆成小山丘的馒头枣馍、挂满阳台窗棂的腌鱼腊肉,但年决不是用来团圆的,因为“春运”来临之时,家长们只会更忙碌。从去年的短片《三分钟》到今年的春晚小品《站台》,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和现在。“家国文化”的传承方式对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一样,绝大多数家庭是用团年饭来庆祝、用全家福来纪念,有的人则需要舍小家、为大家,用小别离来守护大团圆。

“国事家事天下事,风声雨声风雨声。”家国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情怀,蕴含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己亥已至,祝福您经过亲情的滋养,在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张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