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新春时,泱泱华夏炎黄子孙即便路途再远,家的牵绊都会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辗转回家,哪怕与家人做短暂的相聚也不辞辛苦。
可也有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不能与亲人相聚,舍小家为大家,家人也会理解,报以宽容和安慰。
但,于亲人的祝福依旧会期待。哪怕只言片语,都会让收到和阅读之人热泪盈眶,倍感亲情之温馨。
过去的千百年来,书信曾是唯一的联络方式,是人们唯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沟通方式,同时还是承载人们沟通亲情、友情、爱情的唯一方式,那些羞于说出、不便于说出口的,甚至是无法沟通的语言,可以在书信里尽情地展示,而收信、读信也一度是人们最大的快乐和企盼。
曾经有过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孩子呀!孩子,春天我想你,小燕做窝衔春泥,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何时何日是归期。”,每每歌声响起,便能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遥远的战火纷飞的战场。在低矮的瓦房里,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反复读着战场上儿子的来信,矮房、灯光、身影……构成记忆中温馨的画面,很多人写信的经历,都是从家书开始的。
两地书母子情,家书抵万金。
如今,时过境迁。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手写书信几乎很难见到。
到了年节之时,人们只需动动手指,祝福的话语,温情的期待,甚则视频通话都可实现即时共享,方便程度可想而知,也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可即便这样,有些人也难以做到原创,为所发之人“私人定制”一份温情的祝福,让收“信”一方读到真挚的话语,使得本来的真心期盼,变成了一个“任务”去完成;也使得人们对祝福的内容不再有“心跳”的感觉。
窃以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应有一份自觉的行动,珍惜亲情友情爱情,注重家风孝道感恩,不忘初心,将祖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让真心的祝福,真诚回“家”。(李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