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人社厅下发通知,从11月30日起,将阿扎胞苷、西妥昔单抗等17种抗癌药纳入陕西省医保支付范围。3日,华商报记者就此政策致电陕西省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政策发布前,已经给各定点医院医保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医院要提前测试,打通内部程序,不要耽误患者享受政策优惠。(12月4日 华商报)
在生活面前,最令人感到卑微的是活着没有尊严;在疾病面前,莫过于手头拮据,无钱治病救命。不说当下贫苦户们的因病返贫,就是一般中等富裕户,如果真的摊上一个灾病,照样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可能。在这个时候,无论是个人自己角度来讲,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社会兜底是必要的。这其中也包括政策兜底。陕西医保给予抗癌药报销的政策恰恰关乎部分患者群体的兜底。
“1片、2片、3片……只剩下7片奥希替尼了,一片510元。”家住城西的王女士帮患肺癌的丈夫数着剩下的抗癌“救命药”。我们能从1片、2片中,读出生活的心酸,看到自己的亲人患病,谁能是铁石心肠,见死不救,即便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是在所不惜。这个场景,在今后还会上演。这倒不是说政策不及时,这更是一种亲情不舍。在这种情况下,没钱就可能铤而走险。如《我不是药神》的片段,就很容易在我们身边上演。对错在法律和亲情之间跳舞,生命如此之重,病人家属们的急切本身就会充满盲从。
同样是一个政策的出台,却是几家医院能走手续,另外几个医院还需要观望等等,如果仅是对接不好,那为什么其他几家就可以?何况医保局已经在政策发布前,就做好培训和测试,一项好政策的落地进度不一,到底伤了谁的心?病情怎能等得起?生命怎能等得起?
政策是好的,关键在于执行政策部门和承担服务医院的衔接问题。中间到底需要多少沟通和演练?医保局和医院之间的管理职能没有变,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暴露了一些环节的漏洞?医保局好政策落地不彻底,有预制的演练,却没有发现事后检查监督跟踪问效,这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于医院方面也需要承担主观责任,“救死扶伤”,不是一句空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赢得更多的患者认可,何况在这里,已经有些医院走在了前头,这暴露了一些医院职业责任和素养的缺失。望各方多反思问题,用务实的态度去疏通这些环节,而不是急于摆清自己。(文/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