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关乎高考改革的举措,都格外牵动人心。
近日,浙江英语高考成绩被质疑“倒加分”事件引起关注。11月27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部分试题难度较大,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因此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实施加权赋分。
浙江是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意味着这个省在该领域的每一小步,都牵动着社会和公众的心。加权赋分的举措甫一推出,立刻引起媒体和家长在内的多方关注,各种声音也随之而来。在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之语境下,任何关于高考改革的焦虑与担忧都是正常的情绪表达,但对于加权赋分本身所被放大矛盾的讨论,还需要辩证来看。
高考改革的用意在于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关于破除“一考定终身”,浙江高考考生的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以考生的高分为准。机会的增多,是一种高考公平的新探索,从某方面缓解了考生临场紧张的压力,社会大多也对此表示认同。而当此次加权赋分触及到关于“唯分数论”的壁垒时,很多家长就大有“人神共愤”的不满。“用公平制造不公平”“改革不能有试错”以及“是否有暗箱操作”等声音,此起彼伏。
就且一个个来看。是“用公平制造不公平”吗?高考改革之所以万众瞩目,就是要提升它的公平性。之前,为解决区域之间、省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推出了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 使得更多农村娃、山里娃有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但这种旨在教育公平的倾斜,却让一些富庶地区的家长颇有微辞。这个维度可以看出,高考公平它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兼顾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现在的矛盾在于,分数似乎是检验公平的标准,也成为革新破局的关键。要打破这种窠臼,势必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此次,加权赋分就是为了更大地保证两次英语考试的公平最大化,随之而来的声音,则见于“我小孩就是会做难题”,那这种操作不是剥夺了孩子的权益公平?但显然家长没有读出加权赋分的含义。加权赋分不是加权加分,一字之差,正是高考改革在细微处的严谨细致。如果都是一刀切,简单粗暴的加分了事,那何来高考改革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基于此,赋分的初心,就是无数专家在反复论证和权衡之后所推出的举措,它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科学的实施过程,而非屁股决定脑袋的发热冲动。
那高考改革要不要“试错”呢?高考改革不是高考试验,它肯定不会牺牲掉一届或者数届考生的利益做代价来去探求可复制经验。一直以来,我国高考改革就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标准与多元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切入点,外界称之为“平衡木”。但能在平衡木站稳不动绝非目的,而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才是要义。当然,来那种推倒重来的改革大手笔,社会肯定是承受不了,所以,一种修修补补是种可行。加权赋分就是这样小小的改革动作,它所带来的争议,相关部门肯定早有心理准备。但有争议就要退缩?显然不是。一些地方上的高考改革都在观望,这恰切证明了浙江高考“前行者”的重担所在。再则,加权赋分是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不是凭空出炉。是去错,而不是试错,正是加权赋分的目标所在。
至于加权赋分是一种“私人定制”的阴谋论,则更是一种贻笑大方。高考改革在全民的放大镜之下,纤毫毕现。在法律的权威背书和程序的科学严谨之下,任何人想在其中挟带私货的,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家长在解读加权赋分,不满的情绪当然可以有,但更应该有种客观的表达,以免误伤孩子们对于高考的权威认知和积极参与。
文理不分科、一些科目一年多次考试、“3+3”科目组合、多元评价录取、合并录取批次……每次高考改革,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不满之声。这是正常现象。毕竟,高考积累了太多教育资源发展不重复不均衡的矛盾,迎着这种“不满”而上,在“平衡木”上前行,正是高考改革不止步的写实。这种语境,就正如鲁迅所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只要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伴随着所有人的新期待,高考改革会继续前行。 (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