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公车改革办向媒体披露,为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北京全市8万余辆公务用车全部统一车窗标识,年内公务用车将全部安装北斗定位终端,非工作时段用车将自动报警。市民拨打“12345”举报的违规用车线索将直接转到纪检监察部门。
公车改革一度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议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续呼吁数年,终于达成了共识。2014年中旬开始,全国范围的公车改革启动,而北京在各省市中确实也起到了表率作用,不仅率先完成了既定的改革任务,现在还继续推进统一标识的新尝试。
统一车窗标识看似小事,其实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几年很多省市提及公车改革,都能拿出不少亮眼的成绩数据。但这些数据对于民众来说,还是显得“抽象”,也无从监督。民众最在乎的,除了公车太多造成的浪费外,还有公车私用的腐败。而后者,通过公开标识,就为民众的监督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公车不“隐身”上路,也是基本的公共伦理。民众可以借此更直观地感受到,路上的公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公车的使用是不是合理合规。
类似统一公开标识的做法,其实也不算什么创新,媒体上早有类似的呼吁。这种做法的本质,无非就是尽最大可能透明。公车到底有多少才合理,其实很难确定某个“一刀切”的数据,关键还得看具体的使用情况,再去探索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用车方案。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公开透明。让每一辆公车的行车轨迹,都能接受体制内外的监督。公车私用的漏洞堵住之后,再去判断现有公车数量还有没有继续裁减的余地。
公车改革的成效,要以民众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出来。不过还有必要提醒的是,在公车改革已步入新阶段的当下,透明不仅应体现在对这类传统公车的管理上,还要涉及所有公务用车的范畴。现在公务用车除了这类传统的公车之外,还有租赁用车,还有发放车补之后的“私车公用”。公车被管住之后,其他涉及用车的领域会不会出现浪费或腐败现象,也需要尽早以透明来预防。
以北京来说,为了保证公车削减之后的正常公务,远郊区县在正常的车补之外,还实行了“经费包干”的报销制度,此外还有新能源车的分时租赁等等。公务用车的类型更多,就意味着相应的管理也要跟上。否则,传统的公车管住管死,租车和补贴“放活”,公车的问题存在变种的可能,那就违背了公车改革的初衷。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尽早以透明公开的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避免类似趋向。
公车改革已经步入新阶段,相比于大规模的削减,统一公开标识属于“精细”动作,但越是这样的细节,越体现改革的诚意和成效。希望在北京的示范下,各地都能快速跟进,把透明落实到细节,更好地取信于民。
责编: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