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使用现金加油环节跑冒滴漏而推行的公务加油卡,却被一些人用来为私车加油;压缩经费而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却有一些人以因公租车名义公款报销私车加油费用;保障公务出行而实行的“车补”政策,在执行中变了味,有的干部领着公务交通补贴,却违规乘坐公车、额外报销相关费用……从各地查处和通报的案件来看,违规使用公车披上隐身衣,应引起警惕。(6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公车腐败作为官场顽疾一直都倍受诟病。而随着反“四风”大潮逐渐延伸到政府单位的各个阶层,公车改革也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笔者看来,作为拥有“史上最严厉车改”之称的此次改革,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谓是“渐入佳境”。
但是,车改政策在赢得了公众的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原本是为了剔除“车轮腐败”的大刀阔斧却被把歪了“方向盘”成了一场防止公务人员“两头吃”的“猫鼠大战”,这样的车改已经失去了本味。
公车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的改革,这场改革政府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和舆论来完成。改革要“做好”,就要突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变通”,防止领导干部采取各种变通手段蒙混过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戏码。“私车公养”,某种程度上是“四风”问题在“车改”高压下的新变种,要防止私车借公车“下蛋”,防止公务人员“两头吃”,需要在提高党员干部自律意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完善监管体系。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司法机关需要通力合作,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严格落实。另一方面,需要指定完善而详细的财务公开制度,剔除“车改”经费预算中的“水分”,加大财务审计力度,让预算公开彻底透明化,才能真正防止按下“公车”的葫芦浮起“私车”的瓢。
我们看到,经过政府的研究、政策的出台再结合政府内部公车问题的不断出现,公车改革以不可抵挡的态势在进行着。诚然,公车改革是一块极难啃的“骨头”,其难不只是在于公车的取消和安置,更在于要完成公车改革,更需要考虑政府单位的职能和结构及其公务用车的必要性,而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公务用车和领导用车的配置更需要政府加以严格管控。
笔者以为,车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要能够重新树立政府的形象,赢得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因此,面对“猫鼠大战”,更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和严厉的手段来对待。只有依靠政府本身的正风肃纪在“叫好”和“质疑”声中把好车改的“方向盘”,才能让群众看到这场公车博弈的“疗效”,并能“完美收官”。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