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评论大赛】大数据天价报志愿 迷信数据不如相信自己
2018-06-22 17:00:00 来源:荆楚网

  高考过后,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数千到数万。近日,新京报记者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一些普通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也被包装成“资深”、“顶级”专家,咨询一次标价数千到数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顶级专家天价服务多是炒作。(6月19日 《新京报》)

  每年夏天,高考之后进入报志愿阶段,这时候的相关舆论场,都会被两个词刷屏,一个是“大数据”,另一个便是“天价”。这两个词所滋生的,就是一个畸形的高考报志愿生态。这样的生态,被数据裹挟,被利益裹挟,甚至都淹没了科学合理准确报志愿的初心。其也让无数学生与家长陷入其中,迷信数据分析,寄托金钱效用,取代的是自我的理智与相应的判断。

  现在我们要明确的是,市面上所谓的“大数据测算方法”以及“天价专家咨询”,所提供的预测和参考建议,本质上和学生、家长和老师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判断,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别。

  怎么说呢?一方面,是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那些所谓来自教育部、考试院的数据存疑,因为其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由此,其本身的准确性与现实参考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则是高考各种录取分数线本身的难以预测性,有过高考经历的人应该都知道,不同年份的重点线与本科线起伏较大,且在不同年份中,同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数据的确定性能够保证,那预测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分数线划分。既然这样,那所谓的大数据预测,以及其背后的天价状态,所产生的现实作用也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进一步说,这种“心理安慰”的获取方法是最低级和无趣的,更忽视了报志愿主体的作用和价值,所产生的现实损失更可能是大于回报的。

  具体来说,这种靠数据和金钱所承载的预测,这种现实忽视,甚至还能降低学生与专业的现实粘合度,割裂的是一种主观联系,可能会影响学生与专业的长远联系以及学生的现实发展。

  还有,大数据天价报志愿的市场,现在处于一种“过度膨胀”的状态。各种炒作与伪包装,让数据与专家的本真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变味”,这就更消解了其的实际效果,呈现的便是“浮华不实”的现实发展路径。如此,及时从中抽离出来,并与其保持一定的现实距离,才应是学生与家长们的应有举动。

  技术不是万能的,大数据也不是适用于一切的,这与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金钱,所谓的现实效用同理。我们要知道,凡是人的主观性作用较大的事物,还是应该采取“以人为主,技术辅之”的攻略,才能实现现实的最优解。

  说白了,还是要相信自己,要基于现实情况,基于实力与兴趣来做出相应的志愿选择。可以参考数据与专家说法,但不能迷信,切忌因为技术进步和其背后的金钱作用,而丧失自我的判断与选择。

  来源:荆楚网

  作者:王彬

  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