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要“走心”
2018-06-16 09:5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6月16日讯(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这几天热议“危险的城市建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的一个演讲《“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在网上火了。据他在演讲中播放的视频,他带着学生做了一个试验,推着婴儿车上街,发现处处“寸步难行”。

搜索新闻照片,很多这样的报道:人行道最窄处不足30厘米,街头护栏形似一把把尖矛,小孩子被健身器材卡住,人行道中央立着交通标志或水泥墩子,汽车挤占了人行道而行人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走,斑马线两头通向垃圾桶,诸如此类。

这种情况,概括起来就是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与人不便”,李迪华说这样的人居环境“与人为敌”,其实也不能说是言过其实。这些“与人不便”的城市基础设施或曰人居环境,是很多人每天都在体验的,有时候一不小心,我们或者我们家人就摔了一跤、吓出一身冷汗。

也正是因为“与人不便”处成了我们的人居环境,我们授受环境的规训,出事后更多的是怪自己粗心大意或者“倒霉”。近几年报道很多的“高空抛物”,因为砸中楼下行人甚至致死人命,人们都知道了楼上住户除能举证自己无责外,都要合理分担侵权责任。而按照同样的《侵权责任法》,如果有人因城市基础设施“与人不便”而受到伤害,相关部门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

城市基础设施“与人不便”,根子的问题是“不走心”。基础设施,从设计、细化方案到施工建设,到管理维护,到最终使用,其间有很多环节。需要所有环节上的人都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走心细心,精心把关,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走心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维护管理即使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只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问题,不至于“取人性命”。

走不走心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城市是人流高密度的聚集地,必须以人为核心。城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只不过这是一个比私人的家更大的家,其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家装”的标准进行,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现在各种环节都被简单粗暴地“对付”过去了,仅仅满足现行规范中的最低要求,有胜于无,做胜于不做。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改变这种“不走心”的态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是一个方面,把责任向各个环节环环传导,做到责任环环相扣、形成责任的闭环又是一个方面。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而要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理应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其管理与服务不是“有关部门”能够大包大揽的,必须是人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人民群众的参与,一是尽到有关的主体责任,二是监督、提供意见和建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