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一结束,就会迎来学生“返校潮”,同时也是教材的“入校潮”。近日就有记者发现,在全国多数省份,英语等教材的“捆绑物”磁带和光盘的使用率相当低,有的学生甚至多年都未使用配到的磁带。这些“塑料语音教学资料”每年制造了“海量”的电子垃圾,从数据上换算,每年仅有1000万人使用卡式磁带和复读机,以每人买2盒磁带计算,2000万盒磁带折算成塑料袋面积共能覆盖200多个标准足球场。(6月13日环球网)
有时候教材还没发下来,就有家长开始吐槽:对于孩子而言,在学校本来就用不到复读机,平时走在路上都用手机、MP4听音乐听歌,完全不与时俱进。特别是英语磁带具有一定的失真性,在运输过程温度和震动都会影响磁带的质量,音质是难以保证与现实中对话保持一致。这更是让学生与家长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磁带我都不用,怎么就成了“必需品”?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初中生4300多万人、高中生2700多万人,还有数量相当多的小学生和学前教育学生没有记录数据中。与教材相配套的磁带单卖价格在6至10元每盒,每个新学期每位学生都会采购两盒以上的磁带,其中的巨大市场份额,对于相关产业而言是绝对不能分割。在推进教材与磁带的利益枢纽链解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供应方愿意舍弃部分利益。
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超出了课本的更新速度,对于制定作为教育部门就应当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墨守成规,等待着事情发生而想着去如何去适应新的变化。优秀的教育制度,往往是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科技的发展趋势来审核教育的方式。教育部门是为了教授学生用新的理念来解决旧的问题,而不是用旧的教学来应付新的时代,这就本末倒置了。老一辈用着磁带作为学习工具无可厚非,但是年轻一辈还在使用,就现在的课程设计合理性就有待商榷。
所谓"因材施教",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总结出,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同理,在不同的时期,就应当选择不同的教材来配套教育。现在大学的教学情况,绝大部分的教师在备课期间就已经准备好了PPT使用投影仪来教学,除非是需要特别解答时候,才回去使用黑板粉笔。也有不少的教师认为,现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课件都是从网络上下载并且会备份给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光盘和磁带这些附属产品。
笔者认为,磁带与光盘等产品配套于教材本身无错,但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材选择是否得当,因为在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磁带光盘等教材依然是优先级最高的设备。为了照顾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将教材磁带“一刀切”是不可取,教育部门就应该将课本与磁带分离,出版商可给予“物理介质”或者网络下载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选。不仅是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中国教育缺少的不是理论知识,缺少的是一种开拓的教育理念,一昧照搬传统,是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
来源:荆楚网
作者:吴宗铭
学校: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