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增加,保护与利用要并重
2018-06-14 15:00:00 来源:荆楚网

  记者从9日举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获悉:目前,我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名列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6月12日中国商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相信我国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地方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越多,保护的压力会更大,责任更重。因为这些遗产已不是一些地方的了,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全世界的。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申遗”,这是一件好事。但一些地方申遗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而是为了政绩,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为一旦申遗成功,景区门票可大幅涨价,由于是“世遗”,会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旅游观光,“世遗”就成了“摇钱树”。

  “世遗”数猛增,保护也该加码。“申遗”旨在唤醒全社会对于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视,而不应该把“世界遗产”作为牟利工具。但现实中,申遗又总是充满着某种功利的味道,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道旅游开发的招牌。如果“世界遗产”成了某些地方获取商业利益的理由,偏离了申遗的初衷。实际上,就是不涨价,原有的门票收入就足够用于日常维护和景区的保护了。门票涨价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已。只管赚钱而忽视对遗产的保护,对“世遗”进行大开发那是在破坏,这与世遗保护背道而驰,扭曲了景区收费与世遗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管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我们这一代人完全有责任将其保护好,而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理由。

  在政绩和利益的诱惑下,只要申遗成功,就意味着改造和涨价的开始,甚至不惜使用自残的方式扩大景区的容量和收费景点。当我们把“遗产”当做牟利的工具,当我们把“遗产”视为肆意妄为的炫耀手段,自然就会少了一些敬畏,多了一些盲动。现在一些申遗成功的地方,以加大景点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为由,乱投入,乱开发,乱改造,非但没有实现“保护”,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坏”。近年,我国有多家世界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以黄牌警告。包括:“三江并流”、丽江古城以及故宫、天坛这样的代表性遗产。其中,北京故宫因在旧城保护中没有按规定设立缓冲区;拉萨布达拉宫因大拆大建造成了对建筑破坏;“三江并流”遗产地因在江上修建大坝和一系列水电站等,都被要求就保护现状向世遗大会作出说明。还有张家界曾因“超容开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亮“黄牌”警告。而为了“摘黄”,恢复武陵源的自然风貌,张家界当地政府不得不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此举花费数亿元人民币。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世界遗产”是大自然或老祖宗留给国人和全世界的宝贵资源,具有公共性特征,它本来就不该成为牟利工具。目前国内还有不少项目仍在坚持申遗或加入到申遗的行列中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将继续增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世界文化遗产的增多,不应该仅仅只是数字上的变化,而更应该产生理念上的“质变”。申遗不是用来大开发的,而是兑现更大的保护责任。为了短期利益饮鸩止渴,过度的商业开发,景点人满为患,可能对遗产的保护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在“世遗”数增加的同时,保护也该加码。

  来源:荆楚网

  作者:胡建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