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其中,二胎人数占总新生人口数量的51.2%,比2016年增加了11%,超过了一胎人口出生数量。上述数据,远远低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出生人数突破2000万的预期。
图片来源:东方IC
该数据发布之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热议。舆论认为,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育龄妇女人数呈下降趋势、婚恋观的改变使初婚初育年龄推迟、女性更注重职业发展及养育孩子的成本高等。鼓励适龄青年生育、提高生育率的关键在于做好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解决群众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通过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涉及二孩的信息进行观点聚类分析发现,已经或准备生育二孩的家庭,诉求集中在教育、幼托、医疗、社会保障和女性职业发展五大领域。正值各地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专家也积极为解决民众的这些诉求建言献策。
教育:舆论期待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与师资准备。
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仍然是奶爸奶妈们最希望改善的问题,教育消费高以及当前学校教育中家长负担沉重(陪同写作业等),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问题。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爱玲认为,“二孩政策”使得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基础教育应紧跟“二孩政策”步伐,做出相应变化。她建议,适度增加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岗位编制,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加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步伐,逐步缩小教育资源的城乡、区域差距,解决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建议重新调研各地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需求,调整学校布局,加快新学校和师资队伍建设。
重庆市政协委员刘红斌建议,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普惠性幼儿园选点布局工作,构建公办民办并举、普惠性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尤其是在主城新开发和棚户区改造中,督促开发商按规定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后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昆明市人大代表陶韵佳建议加大对幼儿教育资源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规划,在学校布局、学区划分、校舍建设、设施配套、师资储备等方面,提前布局,以免仓促应对。
广东省人大代表刘燕则建言,在关注学前教育之余,也应未雨绸缪、通盘考量,及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和师资需求作出规划。刘燕建议,拓展高素质学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渠道。优质学位供应紧张的背后,其实是对优秀老师的渴求。希望扩大师范专业的规划设置,发展起高素质教师培养渠道。除了加大对传统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也可考虑在重点高校设立教育学院。
幼托:舆论希望将0至3岁儿童托幼服务纳入学前教育规划,并设公立民营性质的社区婴幼儿托育网点,减轻家庭照料负担。
图片来源:东方IC
月嫂、保姆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能否保证孩子安全是家长们的关注焦点。此外,家长对于照顾孩子的时间精力不足、经济压力大表示忧虑。不少网民认为请一个靠谱的月嫂很有必要,可以较大程度上减轻照顾孩子的压力,孩子也可以得到更专业的看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吐槽自己请的月嫂、保姆价格贵、干活却不靠谱。
南方都市报评论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新生儿数量增长迅速,对母婴护理师(俗称月嫂)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月嫂业务量及薪资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应规范行业市场行为、完善行业平台建设并加强行业监管。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杨莹建议,积极推动公办托育中心建设,可依附建设比较成熟的幼儿园开办托育班,也可采用公办民营的形式,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资金,通过招标的方式引进社会组织和学校来经营。同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幼儿看护体系,依托社区建立并普及收费较低、且能够覆盖0至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支持机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包括临时照管、儿童早期教育开发等服务。
福建省人大代表林榕琴建议,加大对托幼设施及服务的多渠道投入,大力发展特别是完善零到三岁孩子公共托幼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幼儿看护体系,减轻家庭照料负担。
医疗:舆论期待各方形成合力,尽快建立和配置满足“二孩”需求的儿科、产科等医疗资源。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和儿科、产科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使得不少家长对此表示担忧。网民“张雨豪pyyuhao”说,在我们这里,儿童医院和儿研所根本挂不上号,普通医院基本只能看感冒,急诊只能去私立医院挂号看。网民“abc亲敬的人”认为,自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儿科医生势力薄弱,跟不上形势发展和需求。
舆论认为,除了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外,还须下一盘“医改”大棋:一方面是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医务人员的 “市场供给”; 另一方面,医院要让考核推动分配制度讲“公平正义”,通过公开论证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系数考核”制度,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人民日报评论表示,给予儿科发展更多政策倾斜、给予儿科学科更多投入、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理解和信任,都可谓刻不容缓。各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尽快补上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让更多儿科医生成为孩子成长的“提灯者”。
广东省人大代表张翠梅认为,收入低、风险大、责任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医生从业的意愿。要想引进和留住儿科医生,关键在于提升薪酬水平、社会评价和职业保障。政府既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还要在精神层面、社会地位层面加强关爱,让儿科医生有职业归属感。
社会保障:舆论认为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是解决生育二孩后顾之忧的最有效途径。
不少二孩家庭希望出台二孩“育儿补贴”政策以减轻生育压力。但也有部分网民持有不同观点,认为“二孩补贴”不是解决政策“遇冷”的关键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加强公共资源的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北京市政协委员廖理纯建议为二孩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可以按照先征后退的方式,年底由二孩家庭提出申请,之后由税务部门按照规定返还。他说,世界上很多国家会通过经济辅助、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生育。例如,日本每生一个孩子政府会一次性奖励42万日元“生育金”;俄罗斯从2007年开始实施“母亲基金”项目,生育第二个以及更多孩子的家庭就可以申请。
广东省人大代表王海建议扩大补贴范围,将80天的奖励产假与98天产假一起纳入生育津贴补贴范围,由生育津贴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保护女职工的就业权,减少就业歧视。
广东省人大代表朱锦英也建议,政府对录用女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合理用工。例如根据企业中女职工的比例,适当减轻企业税收。同时建议将录用女职工、杜绝性别歧视列为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之一。
职业发展:舆论认为二孩政策考验女性职业权益,希望出台保护女职工生育二孩的相关政策。
图片来源:东方IC
网民主要关注产假权益的保护,担忧延长产假及与之伴生的职业歧视给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女性在找工作时带来消极影响、因为生育被迫离职等。
人民法院报评论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意味着有些女性在生育上将花费更长的时间。带薪产假提高了雇佣女性的成本,对于许多女性而言,生育期一般处于事业上升期,增加她们的职场风险,可能会迎来生育率崩塌。要想保障女性职业权益,一方面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增加,另一方面保障负担的公平与调节能力也要符合鼓励生育的需要,用基金统筹保障取代用人实位保障,同时,让对女性用工的单位与企业得到奖励与补偿,使得责任承担更公平。
与此同时,也有观点建议给职场女性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福建省人大代表徐平东建议,探索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试点,女职工在享受生育产假以后至孩子三岁之前可以申请停薪留职,让女职工安心在家养育婴幼儿,促进孩子心理及智力的健康发展。
陕西省政协委员张华俊建议,重视二孩政策给女职工权益保护带来的众多问题,出台保护女职工生育二孩的相关政策。如完善女性的生育保险条款、延长产假,生育二孩后的劳动保护政策等。同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巡查。加大“三期”工资待遇、福利待遇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还要提高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给用人单位一定的补助用于单位女职工的产期、哺乳期的补贴,在上缴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等。(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贵婷)
责编:叶讳丽